5月25日-26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验交流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宁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等28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新疆阿克苏地区、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夏河县、临夏州积石山县、张掖市肃南县的22所中小学、幼儿园一线教师代表共计12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上,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赵鑫教授致辞,向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支持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发展的专家表示感谢。他表示,近两年中心通过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教育研究基地”,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教育政策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研究优势,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随后,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对中心近两年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并指出此次研讨会对于助力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作了“公共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现代化必然历史进程”的报告,主要介绍了19世纪末到20年代中期,教育公共性的嬗变、价值及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中央民族大学严庆教授作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的报告,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要明确“铸牢”的教育内涵,明确“铸牢”的议题所指,形成“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教育的理论模型。新疆大学孟凡丽教授作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议题设置的内涵、机理与运行”的报告,重点阐述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议题设置的原理及其实现路径。中国人民大学陈立鹏教授作了“关于31-40岁人群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的两项研究”的报告,通过实证研究的探究各个年龄段人群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状况及其影响,分析了教师队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兰州大学李静教授作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心理路径”的报告,从“共知、共情、共思、共忆、共育”五个维度,提出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心理路径。
分论坛主要围绕“中小学(幼儿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研讨,17所中小学(幼儿园)通过生动的学校案例展示,分享了民族地区中小学(幼儿园)通过党建引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对口支援与合作办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创设、家校社共育等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总结梳理了中小学(幼儿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通过理论研讨,学者们分别从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视角提出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逻辑、运行机制、实践启示与路径。郑新蓉教授、李静教授、陈立鹏教授、张善鑫教授、高承海教授、龙红芝教授等专家学者高度评价民族地区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做出的积极贡献,同时提出了民族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有形有效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改进方法与策略。
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学者们分享了各自所在小组的研讨成果,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善鑫教授代表大会主办方对各位专家和中小学代表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对中心与中小学、幼儿园研究基地的合作充满了期待!本次研讨会对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论研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推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