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3-31浏览次数:9925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全国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1985年,教育部根据国家经济建设战略重点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战略构想,在西北师范大学设立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同年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了“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所”,这是我国普通高校创建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所,由著名教育学家胡德海教授担任首任所长,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少数民族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19995月,西北师范大学在原“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并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省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411月,“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被正式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于20235月获批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37月,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批准学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依托中心建设。

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40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8人。现有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14人,有博士学历的专任教师37人。1 人入选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4人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等。首席专家万明钢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民族地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目前已成为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及高水平智库成果产出的重镇。

中心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西部农村教育服务、为民族地区教育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宗旨,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学术视野,尤其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中心研究团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在《全球教育智库影响力评价PAP研究报告》中,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再次荣登“中国教育智库榜单”(CETTE),在高校类教育智库(师范院校)中排名第9

近年来,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研究”等研究主题,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等40余项,承担了“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政策、学校系统、监测与评估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民族地区中小学各民族合校混班与学校体系变革研究”“民族地区教育差别支持化政策研究”“新疆高中班政策绩效评价研究”等教育部委托项目。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获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10余项,向国家民委、教育部、甘肃省委等先后提交20多项研究咨询报告。完成了教育部等四部委颁布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修订工作,主持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初中版《中华民族大团结》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

目前,中心以助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为根本,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要求,每年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验交流学术研讨会”,先后主办了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基地主任联席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暨高校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系列学术会议,为深化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言献策。中心每年定期发布《西北地区民族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为全国学术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提供实证数据与实践案例,助力民族地区教育科学研究。

2023年至2024年,中心先后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甘南州合作市与夏河县、张掖市肃南县建立了25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教育研究基地”,为民族地区学校提供“教学改革指导、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培训、综合评价改革、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特色创建、科研项目辅导”等方面的专家咨询和服务,进一步密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力争做好“接地”的教育科学研究。

 “十五五”时期,中心将紧紧围绕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聚焦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学术研究与咨政服务,服务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将由传统的“五个中心”(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向新时代条件下的战略定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高校智库的重要储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话语构建的“国家队”)转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贡献智慧。

20255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