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署名主要成果
发布者:崔欣发布时间:2020-04-15浏览次数:469
序号 | 文章题目 | 作者 | 发表期刊 | 日期 |
1 | 校园欺凌现象的校园伦理分析及建构 | 王嘉毅 | 中国教育学刊 | 2017.3 |
2 | 略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标本兼治”政策 | 王鉴 | 教师教育研究 | 2017.1 |
3 |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结构的问题与对策——基于甘肃省X县的调研 | 周晔 | 教育研究 | 2017.3 |
4 | 教师教育者的身份内涵、困境与建构路径 | 赵明仁 | 教育研究 | 2017.6 |
5 | 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 | 胡红杏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11 |
6 | 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语言政策动力 | 张学强、张军历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17.8 |
7 | “互联网+”视域中的教育学重建 | 王鉴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1 |
8 | 论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工作思想——兼及中国社会工作的学术史意识 | 岳天明 |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3 |
9 | 2003—2015年美国在线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基于2016年斯隆报告的解读 | 熊华军 | 中国高教研究 | 2017.8 |
10 | 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状态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 高承海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2 |
11 | 教师教学决策研究的双重取向 | 杨鑫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4 |
12 | 试论课堂教学的“两次翻转” | 王鉴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7.8 |
13 | 基于族群面孔分类的内隐民族刻板印象激活与抑制作用 | 党宝宝、万明钢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2 |
14 | 城乡初中生学业表现差异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基于教育投入、学习投入和教育价值观的分析 | 杨宝琰 | 教育科学研究 | 2017.3 |
15 | 身份动机理论及其研究 | 杨宝琰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8 |
16 | 村学的社会文化功能及退出影响 | 周晔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7.2 |
17 | 中国政治社会学学科发展和研究的推进 | 岳天明 | 甘肃社会科学 | 2017.7 |
18 | 教育研究者的身份认同危机及学理建构 | 王兆璟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7.4 |
19 | “互联网+”背景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 | 王鉴、安富海、李泽林 | 教育研究 | 2017.11 |
20 | 论教育活力 | 王兆璟 | 教育研究 | 2017.9 |
21 | 学习空间支持的智力流动:破解民族地区教师交流困境的有效途径 | 安富海 | 电化教育研究 | 2017.9 |
22 | 民族村寨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借鉴——以甘肃文县T乡为例 | 岳天明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11 |
23 | 我国受暴女性的赋权增能与社会工作救助 | 岳天明 | 学习与实践 | 2017.1 |
24 | “滚动分层”布置作业的成因及实施策略研究 | 安富海 | 课程.教材.教法 | 2017.8 |
25 | 我国农民工增能发展型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研究 | 岳天明 | 学习与实践 | 2017.12 |
26 | 民族教育: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艰难博弈——来自课程研究文献的证据 | 张善鑫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2 |
27 | 儿童的心理本质论:发展特点、测量与展望 | 杨晓莉 | 心理研究 | 2017.6 |
28 | 通向自由:庄子教育思想的主旨 | 张学强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7.11 |
29 | 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展望 | 岳天明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7.2 |
30 | 理性审视“态度决定一切”口号 | 樊改霞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7.2 |
31 | 给寄宿制学校一点偏爱 | 白亮、王鉴 | 中国教育报 | 2017.6 |
32 | 自然主义:老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 张学强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7.5 |
33 | 夸美纽斯的快乐教育理念 | 王兆璟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7.3 |
34 | 社会排斥具有双重影响 | 杨晓莉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7.2 |
35 | 把文章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 王兆璟、戴莹莹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