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明钢:实现国家认同,先从民族认同开始

发布者: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7-06-08浏览次数:1067

当我们讲民族问题时,说得最多的便是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也是民族教育的核心概念之一。文化认同、意识形态认同、国家认同以及各种社会认同都是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民族认同是一切社会认同的基础。

民族认同作为社会心理现象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学习获得的,有其内在结构和发展规律。如果我们忽视儿童青少年民族认同形成的规律及其对个体的意义,意识形态认同、国家认同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民族认同是民族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的归属和感情依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对民族的态度以及对民族生活的卷入。

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核心。个体的民族身份是由其父母的民族身份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个体社会性发展正是从这里出发,通过探索民族身份、民族文化,感受主体民族的态度,进而理解多元文化与国家的价值及意义。人们具有的各种社会认同,中心是自我认同,包括民族认同,然后才发展出文化认同、意识形态认同和国家认同。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从自己的族群出发,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一个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出发的人,不可能明白自己要到哪里去。

民族认同包括民族自我归类、归属感、对民族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卷入。民族自我归类是指个体的自我民族标签,比如儿童能够正确标定自己的民族身份。民族自我归类受到认知发展、民族特征和与父母民族身份一致的影响。民族归属感是指个体对所属民族群体强烈的从属和依恋情感,比如“我与民族的发展紧密相关”“我对自己的民族有强烈的依恋感”,等等。民族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情感成分。其中,积极态度指对个体所属民族感到骄傲、自豪等积极情感,比如“我为自己是本民族的成员而感到骄傲”,消极态度指对个体所属民族不满意、自卑甚至希望隐藏自己的民族身份等负面情感。行为卷入指个体参与所属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实践的程度,比如母语的使用、人际交往范围、文化习俗的保持和对本民族宗教信仰的忠诚,等等。

民族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发展,在家庭、社会和教育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成熟。随着年龄增长,个体民族意识逐渐萌发,开始积极关注和探索本民族的发展,意识到本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开始更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这是一个反省的元认知过程。随着个体进一步成熟,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有更深的理解和欣赏,将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态度内化并整合入自我认知结构,能够客观、理性地欣赏本民族文化,并对其他民族报以强烈的同理心,对主流文化持平等开放的态度,最终在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经历个体主动的探索,形成积极的民族认同。

我们不应该把民族认同看作是消极的、与国家认同冲突的、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而是要通过创造更加平等、包容、尊重的社会环境,使民族认同向着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的积极方向发展。民族认同、主流文化认同、意识形态认同、政治制度认同、国家认同应该是一个同心圆,民族认同处在这个圆的中心。中心的意思不是说它最重要,而是我们所有的社会认同都是从这个中心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