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明钢:反思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的“速度焦虑”

发布者: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6-04-08浏览次数:285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特别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为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决定。尽管如此,所有的个人、群体、组织或施政者都觉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速度还是太慢,都希望能迅速改变少数民族教育落后的现状。这种急切的心态,以及由此形成的巨大的追求超越或怕被超越的精神压力,形成了一种发展的“速度焦虑”。焦虑、急切的心态不仅会使人们的认知判断产生扭曲,还会带来行为上的偏执,典型的偏执行为就是“反复折腾”。

我们总是以为,少数民族教育问题的原因都来自少数民族本身,好像少数民族教育落后与政府、与主流人群没有关系。实际上,有不少问题恰恰是政策制定者、施政者、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发展速度的崇拜和焦虑心态造成的。比如,不能让少数民族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少数民族教育需要“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我们希望少数民族学生尽快使用国家通用语;希望他们的课程标准、教科书、学习方式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希望他们能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孩子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共同学习;希望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主流社会,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团结,等等。这些理想和发展目标都没有问题,然而,如果我们急切地想在施政任期内迅速实现,就很可能作出违背发展规律的决策。我们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优质的标准把学校建好,也可以接通互联网,在硬件条件上迅速加以改善。但是,真正有质量的少数民族教育并不会随之而来。

是时候安静下来,认真反思一下高速发展中的问题了。现实的情况似乎是,当我们怀着急切的心态,对问题给予特别关注,试图一朝一夕立刻解决,反而使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其实,有些困难和问题是在焦虑心态下人为造成的,我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往往建立在自以为是的基础之上。

“发展速度焦虑”,源于我们缺少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方法论。当少数民族看到母语的社会功能日渐式微,看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仅仅成为自己民族身份的标签,他们内心会有焦虑和担忧。他们怎么可能自觉、自愿地融入仍然存在偏见和歧视的主流社会?处在强势地位的决策者、学者们习惯于强调,所有的政策都出于良好的动机,一切改革都是为了少数民族孩子的未来。就像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她的动机永远都是善良的,永远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她能体谅和尊重儿女的感受吗?再善良的动机、再良苦的用心,都需要尊重对方的感受和意愿。各民族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尊重是平等的先决条件,协商共识是尊重的必要程序。急切发展的心态、包办发展的行为、善良的动机,恰恰暴露出我们潜意识中对少数民族的不够尊重。主流社会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并不是高速发展即可以解决的,最后决定民族关系的是少数民族的荣誉、尊严是否得到维护与尊重。

焦虑、急切的发展心态有时看似解决了一个当下的问题,结果反而埋下了一个长久的隐患。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不同于发展经济,需要慢功夫,需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