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5期(总第39期)

发布者:张善鑫发布时间:2016-03-28浏览次数:933

2011年第5期(总第39期)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办公室               2011年10月20日

 

 

中心举行2011年度基地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

10月12日下午,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于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了2011年度基地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张诗亚教授、专职研究员廖伯琴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孙杰远教授、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万明钢教授、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鉴教授应邀作为开题组专家参加了开题报告会,报告会由王鉴教授主持。云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凌教授承担的2011年度基地重大项目“边境教育安全与社会稳定研究——以云南为例”、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王兆璟教授承担的2011年度基地重大项目“新疆维汉双语教学现状及有效推进模式研究”分别进行了开题报告。开题专家从选题的意义、研究的内容和研究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研究改进的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开题评审,以上两个项目的项目组成员、中心研究人员、在读研究生30余人参加了开题报告会。本期《工作简报》就两个开题报告的内容作以简介。

《边境教育安全与社会稳定研究——以云南为例》开题报告

王   凌(云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一、研究的意义(学术价值和/或实践意义)

教育安全(educational security)主要指某一国家、民族、地域或文化的教育自身发展受到外部或内部挑战、冲突、竞争、侵蚀而带来的,涉及国家民族安全的各类教育问题或教育危机。边境教育安全的问题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维护国家的边境教育的主权、发展权,增强主流教育价值体系,促进边境社区建设、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等教育问题,以及如何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促进教育的共同安全等问题而开展的研究(申请者,2010)。1. 开展教育安全研究对把握国际相关研究前沿、加强我国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 开展边境教育安全研究对促进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开展边境教育安全研究对丰富教育安全理论和拓展教育学研究领域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教育安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研究、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教育安全研究等两个大的方面。

1.教育安全的内涵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教育领域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指学校领域的安全事故,更多的是偏重于教育法律与政策、行政管理方面的安全。②关于安全方面的教育,主要是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涉及消防安全、卫生安全、防汛安全、抗震安全等,努力构建安全文化教育体系。③从某一国别或地域的教育自身发展所遭遇的挑战、冲突、竞争、危机意义上来说,“教育安全”涉及与国家民族安全的各类教育问题。

上述研究表明,“教育安全”内涵可分为教育领域的安全问题、关于安全方面的教育、教育在自身发展意义上面临的威胁和危机等。不难看出,当前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关于教育安全内涵的研究仍不够深入。

2.国家安全视域中的教育安全研究

①国际竞争关系中的教育安全研究

国家教育安全的基本内涵是指作为国家主权组成部分的教育主权和教育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个性化的教育传统和教育选择应该而且必须得到尊重。殷杰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安全问题思考”一文中指出,教育主权是主权国家所享有的自主处理对内、对外教育事务的最高权力。具体地说可以分为教育立法权、教育行政权、教育司法权与教育监督权。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随着教育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我国的教育主权和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着潜在的挑战。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审慎的质疑态度,警惕外国在与中国开展教育交流的背后存在着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文化用心,防止国家主权的旁落、让渡、转移,要采取平等对话和差异互动的交流模式,坚持文化自主和学术自立,确保国家教育安全。

可见,上述教育安全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教育主权和发展权的维护,包括教育发展方向、确立教育内容、制定教育政策等。维护国家教育安全,就是维护主流教育价值体系,捍卫国家教育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其免遭来自内部或外部的破坏或颠覆,培养符合国家、民族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②国内改革背景下的教育安全研究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发展的滞后性跟不上社会变革的步伐,存在着诸多“非安全”现象。这恰恰反衬出教育安全的重要性。国内改革背景下的教育安全研究指出了当前的教育发展不能有效地满足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程方平(《论西部开发中的教育安全问题》)认为,我国教育的普及率、巩固率和合格率还较低,而且失学现象严重、存在大量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都难以满足群众各种层次的教育需求;教材教法陈旧、先进的教育技术未能充分有效地使用、考试和评估比较僵化、教育的综合效率极低,除了重点校或“标准校”外,还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令绝大多数薄弱校的求学者及其家长大失所望;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升学和就业的机遇少、条件差,教育市场和人才市场发展得不完善,人才奇缺,难以满足国内尤其是西部开发所需的最基本的各类人才需求;特别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由于市场过热、经济与科技“过热”、娱乐享受过热等原因,致使人文社会科学、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无形资源受到普遍冷落,由此引发的社会、道德以及治安等问题日益增多,是可能酿成日后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国家教育安全集中地表现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应当适应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③民族教育视域中的云南边境教育安全研究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边境民族交流频繁。全省有 25 个边境县,有 16 个跨境而居的民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加入WTO、东盟贸易区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启动,以及“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云南由内陆边境省份逐渐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改革开放前沿地带。在“十五”期间,云南省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文化、经济、教育等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云南国际化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双边和多边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产生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教育安全等问题。显而易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都与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民风民俗、历史传统、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族群意识、民族文化和国家认同等紧密相关,都与边境民族地区的教育安全紧密相关。为此,结合云南边境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建立和强化“边境民族教育安全”的概念和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本着“面对现实”和“理论提升”并重的原则,应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整合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地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拟对云南边境教育安全与社会稳定发展问题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理论探讨,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为政府职能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的总体框架

本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分别为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

1.文献研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已“把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纳入了国家战略,西南桥头堡的提出是我国从沿海到内陆全方位开放战略的拓展与深化。毫无疑问,这可以为中国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及国际资本,但这也必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此宏观政策背景下,本课题拟就国内外相关教育安全理论进行收集、整理、消化与吸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研究的理论依据,确定研究的视角和分析框架,为实现研究目标奠定基础。

2.实证研究:具体包括开展以云南若干县为个案的边境地区教育安全现状、边境教育安全与民族农村稳定发展的相关性进行调研;开展以2-3个乡镇为重点典型案例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以云南为代表的边境教育安全、边境教育安全与社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总结归纳边境教育安全面临的问题,提出促进边境教育安全和社区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3.理论探索:以国家安全、文化安全、教育安全等相关理论为支撑,以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战略互动为视角,以当前国家和云南省扩大教育开放、合作交流的相关政策为具体指导,立足于详实的调查研究与实践分析,探讨边境教育安全的内涵、功能和价值取向,提出边境教育安全的基本要素结构,形成边境教育安全与民族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模式和运行机制。

四、研究的目标

1.边境教育安全的基础理论研究。结合边境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并分析边境教育安全概念及其内涵、边境教育安全的内在特征、基本要素、社会功能及价值,为评估教育的安全性提供操作性依据,为把握边境教育安全的特殊性奠定基础。

2.边境教育安全与社会稳定发展相关性研究。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社会地理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形成以边境教育安全与社会稳定发展研究的“四象限”分析框架为核心的研究思路,进而探讨边境教育安全对社会稳定发展的关系和主要机制。

3.云南边境教育安全的实证研究。通过个案研究,阐述云南边境教育安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教育安全的特殊因素;分析教育安全对边境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4.边境教育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发展性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边境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提出促进云南边境教育安全、促进边境社会稳定发展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和调研计划

本课题采取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参与式研究、分析归纳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强调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

(1)文献研究法。在文献研究中将结合文献收集、案例分析、统计数据分析等方法,收集包括有关政府机构、教育主管部门、权威统计机构等可能提供的各种文件、统计资料、政策法规、历史文献和报刊杂志;政府首脑的重要讲话;国际组织召开的重大会议的决议;各级网站、网络数据库收集的电子版资料;各类理论书籍与期刊杂志,研究报告等。研究人员将对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广泛的搜集整理,以便对国际教育交流领域的变革及时做出反应。

(2)调查研究法。将主要采用问卷法、访问法、考察法等方法。设计的实地调研路线为三,一是对云南省部分边境民族自治县教育状况的调研;二是以边境“3区”调研为主,即对与中国云南接壤的三个国家(缅甸、越南、老挝)的部分边境县区进行调研,如德宏州瑞丽市或德宏州陇川景颇族傣族自治县、临沧市耿马佤族傣族自治县、思茅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红河州河口瑶族自治县等;三是选择3-4个行政村进行典型个案调查。本研究初步选定在与缅、佬、越三个国家接壤的、具有不同文化要素的4个边境市县(德宏州瑞丽市或德宏州陇川景颇族傣族自治县、临沧市耿马佤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各选1个行政村作为个案研究社区。

(3)“参与式研究法”。 以典型个案调查为基础,在个案点进行参与式研究。通过实地观察、参与式评估等方式,研究边境教育安全、个人教育安全的基本要素、边境教育安全与社区稳定发展的相关性,以及促进边境教育安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

(4)分析归纳法。研究将在文献分析、调查研究、参与式研究的基础之上,探讨教育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边境教育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对策建议。

六、主要观点、研究重点和主要创新之处

  1. 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安全是国家安全、文化安全中一个战略性、奠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境教育安全是增强国家意识、强化民族文化认同,维护教育主权、构建一体多元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国家实施“把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战略,不仅对边境教育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强了深化研究的紧迫性。

第二,边境教育安全与边境社会稳定、社区发展密切相关。两者的关系以地域空间为纵轴,个体和群体类型为横轴,形成了人与空间的教育安全四象限关系。

第三,边境教育安全日益受到挑战,但也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会。由于云南省与多个国家比邻,民族文化多样而复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异较大等原因,导致边境教育安全日益受到挑战,但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也给边境教育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1. 研究重点

边境教育安全的内涵、功能和基本要素等理论问题;边境教育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边境教育安全与社会稳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边境教育安全与民族农村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3.创新之处

第一,理论创新。在边境教育安全的基本概念、边境教育安全与社会稳定的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探索边境社区建设、社会发展与教育安全的内涵、特征和机制作用,努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构建和创新。

第二,实证研究创新。以教育安全为研究视角,以云南边境地区民族自治市县、乡为研究个案,揭示边境教育安全的基本状况,分析存在问题,为加强边境教育安全,促进边境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社区发展提供思路和对策建议。

第三,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结合社会地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创新性地以“四象限”法为分析框架,为促进边境教育安全、社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即将边境教育安全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为民族教育研究注入新的内涵;将教育安全、社区建设、个人发展与构建和谐边境结合起来,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拓展并丰富了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

七、研究工作方案 (包括已进行的研究工作情况)和进度计划

本课题研究自2011年10月开始至2014年4月底结束,共两年半的时间。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实施:

1.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

2.实地调研阶段。(2012年2月至2012年10月)

3.典型个案参与式研究阶段。(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

4.中期小结阶段。(2012年12月)

5.理论探索阶段。(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

6.课题结题阶段。(2014年2月至4月)

 

《新疆维汉双语教学现状及有效推进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王兆璟(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本研究将借鉴国内外最新双语教育理论及其相关的政策和实践,总结我国新疆地区维汉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维汉双语教学的有效模式。其学术价值在于:1.通过大样本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新疆维吾尔族学校维汉双语教学现状,对于进一步展开新疆维吾尔族学校维汉双语教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2.对新疆维吾尔族学校双语教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为进一步展开对新疆维吾尔族学校维汉双语教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3.对国内外双语教学模式在新疆维吾尔族学校的适切性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展开相关借鉴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4.深入研究新疆维吾尔族学校推进双语教学的一些成功经验,并从理论上加以升华,为区内和国内其他地区或学校的双语教学提供理论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双语教学发展概况

国外关于双语教学的发展主要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双语教育的国家之一。大约在1568年,耶稣会就在佛罗里达州开办了一所双语学校。1968年通过的《双语教育法》是美国教育史上第一部关于双语教学的法规文件,改变了过去双语教育中的同化政策,而实行了多语言并存主义。1974年修订的《双语教育法》使得双语教育从一种边缘性的实验项目转变为一项全国性的教育实践,但是到了1983年3月,教育部部长特雷尔·贝尔向国会转交了对《双语教育法》提出的修正案,不再要求必须用儿童自己的本族语进行教学,可以使用结构淹没式或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等。“结构淹没”双语教学是一种把语言少数民族儿童置于多数人口语言的主流教育中的一种教育,虽然教师在儿童入学初期使用多数人口语言的简化形式,并允许儿童用家庭语(母语),但最终儿童的本族语没有得到发展而且被多数人口语言(儿童的第二语言)代替。2002年美国颁布的新基础教育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宣告了双语教育法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英语习得法》( English Acquisition Act ),从根本上改变了联邦政府对双语教育的政策,它突出了绩效责任制度并下放了双语教育管理权。

加拿大双语教学是“浸没式双语教学”的发源点。1965年,在魁北克说英语的法裔民族居民希望自己的孩子熟练掌握一门第二语言——法语,提出了“语言浸没”的双语教育计划。该计划通过实验取得了成功。“浸没式”双语教育的主要做法有早期完全浸没双语教育、早期部分浸没双语教育、延迟浸没双语教育和晚期浸没双语教育。(哈经雄,滕 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87.)加拿大自从1969年建立双语制以来,取得了不断的进步。通过联邦和省级在双语方面的合作协议,省级学校的多数做法承认了少数民族在他们母语中的指导权利。例如,1994年安大略中小学的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法语作为第二语言。同时在魁北克省,他们的同族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法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联邦公共服务中的使用,在质和量上都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可以说,双语对推动加拿大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一次次实践的成功,在“浸没”双语教育取得了大量科学依据的基础上,1976年加拿大联邦政府通过了《人权法》,1983年通过了《权力与自由宪章》,其中包括了“用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权力”。这一立场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采纳,成为多民族国家民族语言政策的共识。但加拿大“浸没”双语教育也面临着很多问题。1977年魁北克省政府通过《101语言法》,确认法语为魁北克省唯一的官方语言;在魁北克省大力推动法语教学,严格限制本省儿童入英语学校就读,英语逐渐失去了它在魁北克传统的合法地位。为了报复魁北克排斥英语的做法,安大略省苏圣玛丽自治市于1990年2月宣布英语为该市唯一的官方语言,这一决定也得到其他一些城市的响应。(陈慧中. 加拿大:双语教育解决语言争端[N]. 中国民族报/2007/4/20)

在我国,双语教学的开展与实施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与政策执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民族教育和民族语言的法律和政策,从制度上保证了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1951年政务院批准的《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对民族教育中的教学用语问题作了规定:“凡有现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和中学的各种课程必须用本民族语文教学;少数民族的各级学校应按当地少数民族的需要和愿开设汉文课。” 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在1980年10月9日印发了《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应使用本民族的语文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汉文。”1982年颁布的《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设汉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1984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在全国性的文件中,正式提出“双语教学”的有两个,一个是1991年6月19日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报告》,其中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精神,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在适当年级增设汉语文课程,实行双语文教学,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另一个是国务院1992年11月6日批转的《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请示》,其中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地区也要重视推广普通话;在学校中应推行当地民族语言和汉语普通话的双语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二)国内外双语教学研究现状

双语现象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双语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双语(bilingual)、双语现象(bilingualism)、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等问题的研究,国外始于1929年国际教育局在卢森堡召开的双语教育会议。国内外关于双语教育的研究很多。仅国内翻译的经典外国双语教育论著,就有W·F·麦凯,M·西格恩的《双语教育概论》(柳秀峰译,1989),弗雷曼主编的《双语儿童教学:理念与行为》(董奇译 ,2006),科林·贝克汉的《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翁艳珩译,2008)等。介绍国外双语教学或对中外双语教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有余强《国外双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2006),王莉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2008)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语问题也为我国学者所关注,对国内双语教学进行研究的主要专著有: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1997),戴庆厦《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1997),方俊明《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1),余强《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新世纪版》(2002),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2003),苑金茹《双语教学策略》(2006)等。相关研究论文、学位论文更是举不胜举。2011年3月20日我们在CNKI“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并用“民族”、“双语”两个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共找到相关论文2405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60篇,硕士学位论文395篇。涉及到本课题,专门研究新疆双语教学的论著,有王振本,阿布拉·艾买提主编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研究》(2001),尤努斯·阿布力孜著的《新疆双语教学与民汉兼通教学研究》(2004),王永刚主编的《新疆“双语”教育教学文集》(2008)。在CNKI“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并用“新疆”、“双语”两个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共找到相关研究论文719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6篇,硕士学位论文62篇。从CNKI检索到的论文来看,关于新疆双语教学问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在1979一1995年的16年间,可搜检到的新疆双语教育的论文只有13篇。最早有关新疆双语教育的文章是发表于1987年的《双语教育是提高新疆各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一文。与这一时期的双语教育政策想一致,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关于新疆双语教育对新疆民族教育、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性的认知。(方晓华,1989;陈世明,1995)。此外,也有个别的双语研究,如葛丰交的《试论新疆锡伯族双语教学问题》(1995),铁尔曼·艾山的《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间题》(1988)。而自1995年以来,关于关于新疆双语教学问题的研究开始向纵深、多样化发展,表现出了研究视域拓展,从最初关注单一民族的双语教育扩展到关注新疆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其他世居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从以中小学双语教育研究为主,扩展到了对中专教育、成人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多领域双语教育的研究(贾静芳,2004;李洁,2005;姚金梅,2007;姜太荣,2006;王阿舒,2006等); 2000年之后,多学科视角研究双语教育成为双语教育研究的一大特点。采用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并且研究向系统性方向发展,出现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如张卫国的博士论文《双语学与新疆双语问题》(中央民族大学,2005);廖冬梅的博士论文《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新疆社会发展之关系》(新疆师范大学,2006);艾力·伊明的博士论文《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7);祁伟的硕士论文《和田地区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06)等;双语教师教育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代表性成果有马文华的《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调查研究》(2006),梁云的《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07),蔡万玲等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训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曾建的《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训者的现状、出路分析》;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研究热点问题,这一时期,新疆双语教学的研究人员也呈多样化,专业研究机构逐步形成。在三十多年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新疆双语教育研究人员逐步壮大,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逐步成为新疆双语教育研究两大中心。新疆教育学院、石河子大学等其他新疆高校也有不少研究者。这一研究领域也同时引起国内许多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其中,《中国新疆和田维吾尔族维汉双语教育考察报告》(滕星,1998)和《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马戎,2008)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此外,2004年以来,有不少研究者开始对三十年来的双语教育研究进行梳理与反思。(张敬仪,2004;贺群、胡文华,2005;王阿舒、孟凡丽,2006;顾华详,2008)。

从上述研究文献来看,我国民族双语教学包括新疆民族双语教学研究在数量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视角和方法日益多元,对一些问题已经做了比较具体的研究,有的问题,比如双语教学的概念、目的、教学对象、主要特点、模式类型、研究范围等问题,甚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为进一步搞好新疆维吾尔族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创造了一定条件。但是,当前在新疆维汉双语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缺乏系统性的、有分量的基本理论研究著作

双语教学领域一些基本概念上的“百家争鸣”,一方面反映了这一学术领域的活跃,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经典之作的缺乏。在理论上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双语教学在政策和实践层面的探索和发展,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迷惘和摇摆。比如在“双语教育”还是“双语教学”的概念问题上,目前就非常混乱。国外一般用“bilingual education(双语教育)”或“bilingual schooling(双语学校教育)”。国内文献有的称之为“双语教育”,有的称之为“双语教学”(英文题目和摘要中一般翻译为“bilingual teaching” 或“bilingual instruction”)。国内学者对双语教育或双语教学内涵的界定可谓五花八门,有一种让人难以适从的感觉。(王远新,2002)另外在双语教学的目的方面,也缺乏明确性。目前国内外关于双语教学模式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以模式目标为依据。国外根据目的在于促进双语共同发展还是以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把双语教学模式划分为“添加式”和“压缩式”(Lamber),或者称之为“强式”和“弱式”(Colin Bake)。国内关于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有严学窘的6种“地理分布”的模式、周耀文的7种类型、张伟的双语教学“三种计划”等。其中周庆生的三大双语教学类型(保存型、过渡型、权宜型)影响最大。保存型与国外的“添加式”或“强式”双语教学模式相近,过渡型则与国外的“压缩式”或“弱式”双语教学模式类似。权宜型则是一种不得已情况下采取的临事模式,并无特定的目的和策略。王鉴对周庆生的三大类型又加以进一步细化。(王鉴,1999)

2.各种研究范式相互脱节,未能形成“合力”

在当前对双语教学问题的研究,包括对新疆民族双语教学问题的研究中,主要有五种研究范式:理论界主要有四种研究范式,实践界主要有一种研究范式。理论界的四种研究范式包括理论性研究、政策性研究、借鉴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实践界的研究范式为经验总结和问题反思,我们可以统归之为教师行动研究。目前的情况是这五个方面的研究相互脱节,未能较好的结合在一起。虽然这五种研究都不乏一些较好的成果,但是由于缺乏对几种研究方法的有效整合,造成大量理论性研究闭门造车,缺乏实证性支撑;政策性研究只顾梳理政策发展脉络,借鉴性研究只管介绍西方经验,不分析与中国现实的适切性,误导实践;实证性研究只顾罗列数据,与教师行动研究一样缺乏理论高度。五种研究范式整合的缺乏,导致了双语教学研究难出精品,难出经典,不能很好地发挥教育研究在教育政策方面的谘政作用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作用.

三、课题的总体框架、研究目标和基本内容

国外经验借鉴

 

“双语”理论研究

 

本地现状调查

 

国内经验借鉴

 

“双语”政策研究

 

本地经验提升

 

子课题3
子课题2
维吾尔族

学校维汉双语教学有效模式建构

理论建构

子课题1
范式整合

团队协作

对话协商

共同提升

 

 

 

 

 

 

 

 

 

 

 

 

本课题总体框架结构图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汉双语教学推进的有效模式,属于中层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双语教学理论和政策研究

双语教学理论研究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理论和认知心理学、语言学中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双语教学相关的概念、目的、对象、范围等相关问题上的种种观点进行比较、辨析或批判,进一步澄清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看法。这一子课题的研究既可以为本研究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也可以为新的理论研究以及双语教育的政策和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双语教学政策研究包括国家“双语”政策研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语”政策研究两个方面。政策研究除了对政策发展进行梳理,还要具有独立的学术立场,对政策进行一定的必要的批判性研究。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政策咨询价值。如果本课题只是“根据政策的研究”,而不做任何“对政策的研究”,则其对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语”政策发展的意义,也就会大打折扣。

(二)国内外双语教学借鉴研究

包括国外双语教学经验研究和国内双语教学经验研究两个部分的内容,而以国外经验研究为主。国外研究主要以美国和加拿大的双语教学为研究对象。国内既包括其他省区的民族双语教学经验、本区其他民族学校的双语教学经验,也包括国内英语双语教学方面的经验。国内外双语教学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所以本课题重在展开对国内外相关经验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族学校的适切性研究上,不能泛泛介绍他国、他地的经验了事。

(三)本地双语教学现状调查和双语教学经验提升研究

这里所说的“本地”是指新疆维吾尔族学校。本地双语教学现状调查是本研究的实践基础,前两个子课题的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对本地双语教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之上。双语教学理论必须紧密结合对本地双语教学现状调查的结果,才能紧密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学校的实际,研究结果才能为本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双语教学政策研究也必须紧密结合对本地双语教学现状调查的结果,才能紧密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学校的实际,对国内和区内双语政策的意见建议也才能有的放矢。当然对本地双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也必须以一定的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为基础,这两个方面需要展开不断的双向互动,哪一方面都不能离开另一方面而独行其是。

本地双语教学经验提升是本研究的实践旨归。发现、总结本地双语教学经验,结合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借鉴研究,与实践研究教师群体展开建立在平等、民主、协商基础上的不断的对话,共同建构新的双语教学有效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共同完善。在一定意义上,本课题维汉双语教学“有效”模式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与双语实践界的教师建立“有效”的研究共同体,理论研究者与实践研究者在研究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社会建构主义关于知识建构的对话与协商理论,是这一部分研究开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田野工作等研究方法,遵循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在研究策略方面,准备深入到自治区、各州县和维吾尔族学校,采用单独访谈、群体访谈、问卷调查、课内外观察、文件分析、学生作品分析以及政府、学校政策分析等多种研究策略,从整体上掌握国内外双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状况,国内、区内双语政策发展现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学校维汉双语教学现状,并在分析资料和进一步调查的基础上,建构适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学校维汉双语教学推进的有效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本课题包括三个子课题: 双语教学理论和政策研究,国内外双语教学借鉴研究,本地双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双语教学经验提升研究。在这三个子课题中,第三个子课题“本地双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双语教学经验提升研究”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其中的“本地双语教学现状调查”要在双语教学理论和政策研究以及国内外双语教学借鉴研究的基础上展开,要提高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学术水准,为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其他课题的研究以及政府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第三个子课题中的“本地双语教学经验提升研究”更是重点中的重点,难点中的难点,它是本课题“维吾尔族学校维汉双语教学有效模式”中“有效”的根本保证。其他两个子课题“双语教学理论和政策研究”和“国内外双语教学借鉴研究”,以及第三个子课题中的“本地双语教学现状调查”既具有一定的独立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要为“本地双语教学经验提升研究”服务。本研究一方面需要根据双语教学理论和政策研究,国内外双语教学借鉴研究,以及本地维吾尔族学校双语教学现状调查,为进一步发展维吾尔族学校双语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也要为“本地双语教学经验提升研究”合作伙伴提供理论支持,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合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学校双语教学培育先进典型。

报内部:主管校领导、学校社科处、中心各主任

报   送:教育部社政司、教育部社科委秘书处办公室、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甘肃省教育厅办公室、甘肃省教育厅科研处,甘肃省财政厅办公室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             2011年10月20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