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有重意义。在民族地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成员的整体素质,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具有特殊价值和重要意义。
一、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一)普及义务教育步伐缓慢,困难较多。20世纪末,经过艰苦能力,我国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还不高,民族教育整体薄弱的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截至2002年底,全国尚有431个县还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中60多个县还没有普及小学教育。这431个县中,有372个在西部地区。而在西部372个未实现“两基”的县(市、区)中少数民族聚居县占83%。以甘肃省为例,截止2004年底,全省尚有23个县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覆盖人口20.71%。而这23个没有“普九”的县中,有15个是少数民族县,占没有普九县总数的65%。全省21个少数民族县,其中普九的只有6个,只占少数民族县行政区划的28。57%,人口覆盖率只有22。16%。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生的入学率还非常低。比如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87.31%。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就更低,比如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
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较低,导致民族地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较低,群众收入较少,贫困面较大。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甘肃省2000年全省文盲率为14.34%,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文盲率为32.54%%,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文盲率为28.58%,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倍,其中文盲率最高的县东乡族自治县文盲率高达48.04%。
(二)辍学率高,巩固率低,效益较差。除了入学率较低以外,民族地区中小学另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是辍学率高,巩固率低。仍以甘肃省为例,在2004年没有实现两基的23个县中,有14个县小学辍学率在5%以上,4个县小学辍学率在10-19%之间,21个县小学五、六年保留率在80%一下,6个县在50一下。初中入学率平均为55%,比全省低33。28个百分点,有8个县初中入学率不到50%,4个县不到30%,有11个县初中辍学率在5%以上,7个县初中三年保留率在80%以下。在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比如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2002年小学生年辍学率为10%,其中女学生辍学率达26.03%。
(三)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基础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比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2002年初中六科合格率普通类为51.47%,汉语文教学为主类的六科合格率仅为7.24%,藏语文教学为主类的六科合格率为21.28%。小学双科(或三科)毕业会考合格率普通类为78.87%,汉语文为主类的为22.31%,藏语文为主类的为16.12%。
(四)办学经费严重短缺,制约了民族教育发展
办学条件是制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大多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十分困难,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与其他学校相比,民族地区中小学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课程资源等方面均较差,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在西部的一些民族学校,甚至没有实验设备,没有图书资料。学生应该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由于没有实验只好死记硬背教材,学生应该通过查阅资料来学习的内容只好靠老师告诉、自己硬记了。为了牢固记住这些应该通过实验、课外阅读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学生只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记住这些、背会这些死知识。使得民族地区学校更加依靠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死记硬背来提高成绩。并进一步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虽然在“普初”进程中动员大量适龄儿童入学,使“四率”大幅度上升,但是巩固工作难度大。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基本的办学条件比如实验室、图书资料、教具等难以是否缺乏,学生学习枯燥乏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普初”成果难以巩固。
一费制的实施是以政府增加投入、保证正常办学经费为前提的。自2004年下半年全国实施一费制以来,学校严格执行政策,但政府的投入却没能更上,使得许多学校的正常运转受到了严重影响。近年来学校没有得到下拔的教育经费,一些必要的教学设施无钱购买,导致教学活动有时无法正常开展。
(五)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差距较大。
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教师和其他地区中小学的教师相比,在学历、职称、能力、水平都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还约有50万名代课教师,主要在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尤其是民族地区中小学。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相当多的学校都没有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的教师,从而造成这些学科要么不开,要么简单应付。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和其他学校相比,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收入较低,工作负担较重等。另外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进修提高等,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也严重缺乏。这就导致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水平、评价方式、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曾在民族地区四个县的农村小学、初中进行课堂教学的个案研究,结果发现,在农村中小学“端坐静听”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控制下的“注入式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反复读书、死记硬背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周周考试、以分数排名是评价师生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枯燥乏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辍学率居高不下。因此单纯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必然成为学校的主旋律,民族地区中小学应试教育更加严重,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更多。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其对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特殊意义
素质教育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的名词。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主要方向。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国内的客观形势对教育的现实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育理论及实践自身的发展也对自己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使得这一普通词语带有了浓厚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点,并且产生了新的丰富的含义。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具有以下的几种含义或特性。
1、全面性与整体性
全面性就是要求教育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当前,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还远没有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地重视智育而轻视其它,尤其是对德育重视不够,而在智育中又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理解不深,特别是没有理解到全面发展的整体性,教育方针把全面发展分为几育来谈是为了更便于说明和理解。实际上这几育所育成的人的素质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而每个人就是靠着这个整体素质来发挥本人的作用的,所以发展的全面性应与整体性结合起来来理解,几育不能得到平衡的发展,整体的作用就难以正常地发挥出来。
2、全民性与民主性
素质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所有的人。人人都有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即所谓义务教育。同时,还要确保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一致性,不能因为民族、性别、贫富、城乡等差别而使一部分人被拒于学校大门之外,这样整个社会也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当然,由于人的天赋潜能之不同,不能强使所有的人都接受同一的教育,但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不能人为地加以限制。因此,哪些为了培养少数尖子而牺牲绝大多数的一般学生是不合理的,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3、终身性与可持续性
素质教育要及早开始,要在中小学打好基础,但在以后的教育阶段中仍应巩固提高,并且坚持终身。今天之所以强调终身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取新知及适应职业变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每个人都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4、个性与差异性
素质教育要求个性的全面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世界上很少有完全一样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或小或大的差异。因此,实行素质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即所谓因材施教。这样做并不违背民主、平等的原则。恰恰相反,只要把各人不同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算是充分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可见,这里提到的个性与差异性和前面提到的全民性并无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5、主动性与创造性
既然素质教育应贯彻终身,那么要终身坚持下去,就要靠每人自己。因此前述的终身性与可持续必然要包括着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求人们能认识自己,知道与客观要求的差距,从而不断地产生学习的动力,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种主动性也来自对教育规律的深入的研究。人们研究中认识到,教育是离不开学习者的主体性的,教育功能是否能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于主体性的认识。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种主体性的重要性,才能派生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来。
在学习者的主体性中,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是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因素与条件,也不断给予主动性以生长与活力。
从上面所述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对于解决民族地区中小学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克服枯燥单调的记忆知识、使得学生厌学具有重要独特价值。素质教育的全民性与民主性对于保障每位儿童特别是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权力、保证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终身性和可持续性,对于少数民族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素质教育的个性与差异性对于民族地区中小学进一步尊重学生的潜能和特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求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要注重儿童的内在需求及其心里、生理发展特点,遵循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可见,素质教育对于解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各种问题具有特殊意义,它更有利于克服民族地区中小学目标单一、教师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学习方式陈旧、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家长失望,并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留级率、辍学率居高不下等制约民族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具有多重意义,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有效策略。
三、民族地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政策建议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的发展,不仅对于全国教育的整体和谐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少数民族成员的整体素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当前应采取有效措施,在民族地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1、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缩小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改善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将此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加强民族地区教育局局长和学校校长的能力建设,提高教育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来说,县级政府是最主要的办学主体,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较大。县教育局代表县级政府具体负责本地区教育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因此教育局负责人的教育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等,直接决定其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决定着校长的选拔、任用和评价,决定着当地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教育局主要负责人应加大培训和提高的力度,要选拔哪些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干部担任教育局局长或主要负责人。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与任用、对校长的考核与评价,也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避免单纯按照升学率来进行。
3、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民族地区推进素质教育的的重要契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新课程从纲要的起草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又体现了国际的趋势,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的实验也表明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民族地区来说,新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特别是,新课程对于解决民族地区中小学长期存在课程文化单一、课程内容脱离当地实际、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辍学率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积极支持民族地区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民族地区中小学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实施新课程,在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目前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较大,不能适应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工作中不在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民族地区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等,开发适合民族地区中小学实际需要的校本课程等。这些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民族地区教师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要使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民族教育事业,热爱少数民族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它有效措施,使广大教师敬业爱岗,扎根民族地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对于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和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应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延迟退休年龄、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举办专门的培训班等,使民族地区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5.积极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充分利用其他学校的教育资源,促进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推进。
实践证明,对口支援是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大中城市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教师的水平也相对较高,而且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创造出了一些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来说是十分需要的,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因此搞好对口支援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或地方政府应组织有关专家,组成专业支持小组,研究民族地区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组织有关专家,深入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校长和教师培训,解答校长和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遇到的各种疑难和问题,或与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教师共同探讨、解决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应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或校长到民族地区中小学担任校长,实行城市学校教师到民族地区中小学轮流任教等措施。城市校长和教师到民族地区中小学任职和任教,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将城市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民族地区中小学,克服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
6、调整教育的结构,使之满足公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一方面要注重民族地区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比例,满足学生升学的需要。当前部分民族地区高中数量偏少,难以满足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入学的竞争,强化了应试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除了校舍和实验设备、师资等投入以外,还要注意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积极开展银行助学贷款,鼓励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