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发展西北边疆 高等教育必须先行

发布者:张善鑫发布时间:2015-12-16浏览次数:669

稳定发展西北边疆 高等教育必须先行

        当前,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国际恐怖势力已成为长期困扰我国西北边疆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消除“三股势力”影响,稳定发展西北边疆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保障西北边疆长治久安,维护全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需要首先稳定发展西北边疆;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海洋方向和西北方向的围堵,从容解决南海问题和东海问题,保障国家地缘政治安全需要首先稳定发展西北边疆;顺利实施“新丝绸之路”战略,从根本上推进西部大开发需要首先稳定发展西北边疆;破解马六甲困局,保障我国石油地缘战略安全需要首先稳定发展西北边疆;担负大国责任,开展反恐合作,维护全球秩序与地区稳定需要首先稳定发展西北边疆。

        新时期中央高度重视西北边疆的稳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了“四个认同”,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三个意识”,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李克强总理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则特别论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指出:“把教育搞上去,是实现新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基础。” 稳定发展西北边疆,需要“以文化人”,需要“人文化成”,需要强化文化软实力这一“治本之策”。

稳定发展西北边疆,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稳定发展西北边疆的大目标、高要求、高标准与西北边疆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教育水平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解决西北边疆稳定发展矛盾和难题的核心在文化认同、根本在教育发展、关键在人才培养,抓手在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西北边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政治安定的稳定器,文化发展的高引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稳定发展西北边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先行。

        一、西北多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发展迫切需要西北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提供长期有效的精神文化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是通过加快发展西北多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提升其文化辐射带动功能,促进西北多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源在于文化认同问题的恰当解决,需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动力。加快发展西北多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一方面要发挥好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和交流中的主导作用,维持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及其活力;另一方面要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力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公民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使各民族青年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以维护国家安全及地区社会稳定。

        二是通过加快发展西北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提升其高层次人才培养功能,促进西北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西北多民族地区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都需要依托高等教育来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加以推进。加快发展和提升西北多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在本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的“造血”功能,是加快培养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所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必要条件。

        三是通过加快发展西北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提升其科学研究水平,破解影响西北多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社会难题与技术瓶颈。西北多民族地区社会在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民生改善、教育普及、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存在的一些重大社会难题和技术瓶颈,迫切需要借助本地区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加以因地制宜的“本土化”的破解。

        四是要通过加快发展西北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提升其社会服务功能,促进西北多民族地区民生的改善与社会的进步。西北多民族地区整体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思想观念相对陈旧,整体文化技能素质落后,医疗卫生事业起步较晚,农牧业领域科学技术应用程度偏低。西北民族地区的民生改善与社会进步强烈要求本地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社会服务。只有大力提升西北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满足地区发展需要。

        二、西北多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由于自身历史条件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制约,西北多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本应具有的维护本地区稳定发展的重大功能未能有效发挥,战略地位难以凸显。

        一是西北多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现有发展水平与本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严重不对称,极大地制约了高等教育在促进地区稳定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西北多民族地区高水平大学数量严重匮乏,大学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相对落后,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极不合理,没有形成与西北民族地区生产力布局和社会发展需要相衔接的高等学校布局结构,没有形成在全国及西北多民族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高等教育学术高地,没有形成对地区稳定与发展发挥重要辐射作用的文化高地。这直接制约了高等教育对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而影响到国家对本地区高等教育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在现有竞争性拨款体制下自然陷入了高等教育“越弱”、国家投入“越少”的非良性发展机制。这种状况与西北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在维护地区稳定发展发面的战略地位极不相称。

        二是西北多民族地区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方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财力有限,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对地区社会稳定与发展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西北多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经费支持极其有限,相当比例高校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地区内大多数高校生存艰难,本地区高等教育与中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快速拉大,客观上形成了东西部高等教育极不均衡的发展局面,在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资源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弱势地位,严重地制约了地区内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方面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是西北多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办学的基础,西北多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高办学条件较差,科研环境不好,教师待遇较低,使得许多优秀教师人才“孔雀东南飞”。近20年来,西北多民族地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科研骨干流失非常严重,如兰州大学作为地区内唯一的“985”高校在近二十年来流失的人才足以再办一所和现在同等水平的兰州大学。

        三、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突显西北多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在维护西北边疆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国家稳定发展西北边疆的文化教育战略意图,建议国家设立“新丝绸之路高等教育差别发展区”。主要内容包括:着力构筑以兰州、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西北—中亚高等教育发展圈”,建立“西北多民族地区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的国家级教育实验区”,设立“西北多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与研究中心”,简称:“西北多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差别发展一圈一区一中心战略”。

       (一)着力构筑“西北—中亚高等教育发展圈”,使我国西北多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成为周边国家向往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多项功能,改变西北多民族地区周边的社会文化生态,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创造良好环境,并将这一效果辐射到南亚、西亚与欧洲地区。

        着力构筑“西北—中亚高等教育发展圈”就是要在我国西北多民族地区率先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西北多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问题,而且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吸引中亚各国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构筑“西北—中亚高等教育发展圈”更是一种“维稳”的新思维。 构筑“西北—中亚高等教育发展圈”就是在西北多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中各省确定一所重点发展大学,组成一个民族高等教育的大学群,再通过跨国发展,形成一个高等教育发展圈。西北多民族地区的新疆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长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并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国家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挥其功能,并向南亚、西亚、欧洲等地区辐射发展。

       (二)建立“西北多民族地区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的国家级教育实验区”,打破原来封闭独立的民族教育体系,全新探索一种多民族接触、多民族融合的民族教育体系,解决西北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特殊问题。

    建立“西北多民族地区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的国家级实验区”,从纵向上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统筹起来,从横向上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等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改革创新实验区。这个实验区可由具备一定前期基础的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分别来完成,如西北多民族四省区的西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宁夏大学等为牵头单位,与各地方政策相互合作,建立各自的民族教育实验区,也可在四省区选择性地建设专题性的民族教育改革实验区。

       (三)建立“西北多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与研究中心”,提升西北多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质量,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与民族地区亟需的“好老师”有机地统一起来。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师队伍建设,长期处在一个数量不足、质量较低的困局中难以自拔,民族教育中教师质量与教育质量之间的恶性循环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虽然国家早在1985年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建立了“教育部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但因规模较小、经费紧缺,现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的现实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与培训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必须以差别化政策发展西北多民族地区的高等师范教育。为此,我们建议将“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升级建设,成立国家级“西北多民族地区双语师资培养培训与研究中心”,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培训的规模与力度,提升少数民族师资培养培训的质量,为民族地区培养培训一大批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通、民汉兼备的多民族双语师资队伍,尤其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急需的理科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