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期(总第6期)

发布者: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5-12-16浏览次数:665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             2007年6月30日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进展受到了教育部、学校等的高度关注,本期《成果简报》就本研究基地在研四个重大项目的进展状况作简要介绍。
项目之一: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与“两基”攻坚跟踪研究
项目名称
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与“两基”攻坚跟踪研究
项目负责人
王嘉毅
所在学校
西北师范大学
最终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专著
项目批准号
04JJDZH012
一、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方案、调研计划、实施情况、拟开展的工作、存在的问题,能否按时完成研究计划等)
本课题计划完成时间为三年,即2004年1月——2007年12月。
研究进度安排:2004.1——2004.7,选择参与研究的主要人员,召开课题组会议,分析任务,明确目标,选择样本。2004.7——2004.10,制定调查工具,包括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个案调查的主要内容等。2004.10—2005.1,请相关专家评估研究方案和研究工具,开展预调查,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和工具。2005.1—10月课题组在甘肃省少数民族自治县开展调查、访谈等,收集各种资料和数据。2005年11月至今主要为整理调查资料。2006年3月—2007年6月主要为撰写研究论文与研究报告时间,并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与“两基”攻坚跟踪研究的系列论文。2007.6—7月请有关专家评估研究报告,提出修改意见。2007.7—12月修改、完善报告并提交教育部;召开成果报告会,交流研究结果。本课题计划突破的重点:在理论方面,旨在构建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教育发展模式与方法、加快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两基”攻坚步伐;在实践方面,就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对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的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使之具体化、操作化,更加适合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目前,该项目研究进展顺利,已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篇,出版专著1本,并通过田野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项目的后续研究做好了铺垫和必要的积累工作。本项目将按照申请计划书和教育部有关管理办法的要求,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准备结题。
二、1—2项代表性成果简介(基本内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代表性成果之一:课题组负责人王嘉毅教授在2006年8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编著《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主要内容:该研究从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体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师资、民族地区的女童教育、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中的课程问题、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等问题入手,认真探讨了当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目前西北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和现代 教育信息技术的落后是制约当前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最大因素。全书理论结合实践,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是全面透视西北少数民族教育中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窗口。
代表性成果之一:课题组负责人王嘉毅教授在2007年第2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发表论文《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
主要内容:农村基础教育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等方法,调查了西北地区6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两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在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两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和汉族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儿童人学率依然相对较低。特别是初中阶段,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远远低于汉族儿童,女童的入学率特别是少数民族女童入学率仍然较低;辍学现象较为严重。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辍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初中学生的辍学率明显高于小学辍学率,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远远高于汉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师资队伍较为薄弱。代课教师尚占一定比例,教师负担较重,生师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班额较大的现象严重,特别是初中阶段大班额现象较为严重。最后,文章从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政绩观;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开展对口支教,对口交流;利用项目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上述文章及该项目的其他学术论文发表以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专家、学者认为,文章对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两基”攻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在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中也是切实可行的。
项目之二: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现代学校发展关系研究
项目名称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现代学校发展关系研究

项目负责人
万明钢
所在学校
西北师范大学

最终成果形式
专著、系列论文
项目批准号
04JJDZH011

一、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方案、调研计划、实施情况、拟开展的工作、存在的问题,能否按时完成研究计划等)

本课题计划完成时间为三年,即2005年1月——2007年12月。
2005年,项目课题组成员分别赴青海、新疆、宁夏、甘肃等省(区)对完成了西北几省区学生、家长、老师和管理、领导人员,以及当地的普通群众和相关的宗教人士宗教信仰的现状调查。完成了项目研究所需的数据和资料的整理工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数据库撰写了研究分报告。对宗教信仰的心理机制及其功能、宗教信仰与道德教育、宗教政策教育与学校教育、宗教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宗教信仰的价值观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等重点子课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2006年,在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研究分报告和子课题的整合,形成了《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书稿并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课题组成员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并向有关部门提交了研究咨询报告。今年,课题组成员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又积极作好社会转型时期,宗教信仰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态现状与对策、西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关系、寺院教育(藏传佛教)的特点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经堂教育(伊斯兰教)的特点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特点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藏传佛教的宗教信仰特点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等分课题的研究工作,力争在这些课题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创新和突破。
目前,课题虽然对民族认同、宗教信仰与现代学校发展等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宗教信仰问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此项目的研究就是要为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但要提出可行的,不仅能正确的处理宗教信仰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对宗教和学校教育发挥积极作用的对策,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该项目研究进展顺利,项目负责人已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篇,出版编著1部,向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报告3份。并通过田野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建立了完整的数据库,为项目的后续研究做好了铺垫和必要的积累工作。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结项前的准备工作,准备结题。

二、1—2项代表性成果简介(基本内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代表性成果之一:课题组负责人万明钢教授于2006年4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其主编的《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
主要内容:该书是万明钢教授承担的教育部200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4JJDZH011)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该研究从藏族、汉族、回族等大、中学生的交往和生活入手,探讨了不同民族之间学生的民族认同问题,系统的分析了其中深层次的文化适应问题。全书共八章内容:1、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研究;2、汉族、藏族和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族际归因研究;3、自我概念与宗教意识;4、不同民族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5、回族青少年宗教价值观社会化研究;6、回族社区女性宗教生活研究;7、回族中学生的宗教世界;8、民族心理学的历史与目前研究主题。该书是当前研究西北民族地区民族认同问题的代表作。 研究结果对于政府的决策和民族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等都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基础。
代表性成果之一:课题组负责人万明钢教授在2006年第12期《教育研究》发表论文《“学会共存”的教育理想与实践》。
主要内容:研究者认为,2006年是著名的德洛尔报告发表10周年,该报告提出的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4个支柱已成为目前国际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学会共存”是这四个支柱的核心。十年来,人们以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方式建构和实践着“学会共存”的教育理想,提出了和平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世界公民教育等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和行动策略。“学会共存”教育的基础是人类普适伦理或共享价值,“学会共存”教育的过程是在文化互动中人们对普遍文化价值的建构过程。“学会共存”教育对于展现一个和平、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培养具有开放的世界意识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未来公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学会共存”教育不但要让学生体察到人类生活的共通特质,更要让学生学习到人类因生活于不同的文化中而有所不同,进而产生理解,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化差异的知识,以肯定文化多样性的正面价值与态度。文章为理论界正确审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正确定位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项目之三: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研究
项目名称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研究

项目负责人
王  鉴
所在学校
西北师范大学

最终成果形式
论文、专著
项目批准号
05JJD880064

一、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方案、调研计划、实施情况、拟开展的工作、存在的问题,能否按时完成研究计划等)

本课题计划完成时间为二年,即2006年1月——2007年12月。
研究进度安排:2006.1——2006.10,五位课题组成员带队与当地民族教育研究机构成员合作开展了调查研究。2006.1—2006.10,课题组负责人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开赴民族地区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2006.1—10月课题组在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建立的两个民族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开展较为集中的民族教育政策执行效果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2007年1月至今主要为整理调查资料。2007年6月—12月主要为撰写研究论文与研究报告时间,并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的系列论文。最后形成本课题的最终成果专著《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研究》。本课题计划突破的重点在于新形势下、新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生长点,即如何在借鉴我国民族教育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修正并制定符合西部大开发、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对民族教育要求的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的内容虽然基本确定,但如何论证这些政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可行性等问题还是有相当的困难,目前需要大量调查研究作基础,所以关于民族教育政策制定并执行效果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也是本课题的目前面临的困难。
目前,该项目研究进展顺利,已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篇,并通过田野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项目的后续研究做好了铺垫和必要的积累工作。本项目将按照申请计划书和教育部有关管理办法的要求,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该课题的研究工作。

二、1—2项代表性成果简介(基本内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代表性成果之一:课题组负责人王鉴教授在2006年第4期《教育研究》发表论文《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主要内容:研究者认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的课程政策正在发生着变化,其趋势是逐渐地增加民族文化进入课程的比例,并综合地将这种特殊的地方性知识反映到民族地区的课程之中。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概括为“国家专门机构统一协作、多省区联合开发、不同层次民族自治区共同使用”。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在于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目标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知识,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特点,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知识、态度与能力的一代新人。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等七个方面。
代表性成果之一:课题组负责人王鉴教授在2007年第1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关于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
主要内容:研究者认为,我国民族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最关键的是没有将学校教育之“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解决之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开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在我国民族地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包括在国家课程标准和各学科教材中反映多元文化的教育内容,跨省区联合开发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资源等三个方面。但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将民族文化中最为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资源整合进国家课程的相关科目之中,使国家课程能够反映出56个民族较为重要的文化知识与贡献,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能较为系统和综合地反映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增强课程对民族地区和民族特点的适应性。
    上述文章及该项目的其他学术论文发表以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专家、学者认为,文章对我国民族地区课程政策的出台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也是在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是系统、可行的。
项目之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项目名称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项目负责人
孟凡丽
所在学校
新疆师范大学
最终成果形式
论著
项目批准号
05JJD880065
一、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方案、调研计划、实施情况、拟开展的工作、存在的问题,能否按时完成研究计划等)
本项目依研究计划,确定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现实扫描、地方课程价值、开发机制、课程资源、课程模式、地方课程开发与教师等七个问题的研究。既涉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问题探讨,同时也关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目前,研究按照以上内容有条不紊进行,研究团队中已确立了9个研究题目。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价值研究;新疆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透视;基于本土知识的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新疆地方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研究;地方知识与现代学校教育的人类学研究等。近期要开展的工作就是田野研究,深入西北地区进行调研整理。预计年内完成,08年撰写研究报告。为此,在项目进行中,感觉课题规定时间略短,对高质量多角度研究该问题带来一定影响,是否可以申请延期一年。
二、1—2项代表性成果简介(基本内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代表性成果之一:著作《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地方课程开发研究》,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价值、课程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开发机制、课程模式、地方课程与教师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构建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框架。全书23万字,具有一定创新性,经专家审定,达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要求。
代表性成果之二:论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模式举要》《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待发;论文《国外多元文化教师培养的探索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 第6期待发;论文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教育地方课程开发探析》《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