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期(总第14期)

发布者:张善鑫发布时间:2015-12-16浏览次数:436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十一五”规划
一、 “十五”成绩回顾
1999年5月,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省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4年11月,“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被正式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完成了由省属基地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跨越,并在基地建设的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基地的学科建设
“十五”期间,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教育学为龙头,广泛吸纳民族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方面的优秀专家,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形成了三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西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与“两基”攻坚政策与追踪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宗教与现代学校教育发展关系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使教育学科发展成一个较大的学科群,包括一级学科下的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
(二)基地的科学研究
“十五”期间,在基地科研人员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2002年,中心出版了“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丛书”(6卷本),获国家、省级多个奖项,部分著作被国内多所民族院校列为专业教材,一些重大成果被国家民委编入《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研究》专辑。在借鉴和吸收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成果的基础上,2006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由万明钢、王鉴主编的“多元文化与西北民族教育研究” 丛书。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国内民族教育研究学术前沿的代表作。研究人员还先后在《教育研究》、《民族研究》等国家权威刊物发表了有重大影响的论文20余篇。其中万明钢教授在《教育研究》发表的《“积极差别待遇”与“教育优先区”的理论构想》一文,先后被《新华文摘》等多家权威刊物转载,该成果获得了第四届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王鉴教授的专著《民族教育学》从“民族教育基本理论、民族双语教学论、民族多元文化课程论、民族教育事业管理论”四个方面构建了我国民族教育学的新体系,在国内民族教育学领域自成一派。
(三)基地的决策和咨询服务
“十五”期间,中心紧紧抓住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实施的机遇,先后完成了《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基线调查学校跨个案研究》、《中期评估学校跨个案分析研究》、《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终期评估研究》和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基线、中期、终期评估等六个研究报告,对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报告对于吸引外资发展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心提交的咨询报告《对西北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战略思考》,被报送国家有关部门参阅。
二、“十一五”建设目标及长期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基地建设目标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9人,其中校内专职研究人员11人,校内兼职研究人员8人,校外兼职研究人员6人,国外(境外)兼职研究人员4人。目前承担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6项。基地依托的地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实力雄厚,拥有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一个博士后流动站,聘有国际国内一流的专兼职研究队伍,并承担着众多的科研项目。但是与国际国内同类民族教育研究机构相比,还存在专职研究人员偏少、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数量不多、基地的国际交流层次和开放性程度不高、集体攻关的集合优势发挥不够等问题。
“十一五”期间,基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是,继续突出区位优势,突出学科优势,突出研究特色,坚持面向农村地区、面向西部贫困地区、面向西北民族地区,以承担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为龙头,以民族教育理论研究创新为重点,力争推出高水平的民族教育研究精品成果,不断提高民族教育科研质量,构筑民族教育研究的学科高地,打造民族教育研究的学术品牌,把中心创建成独具特色的、国内一流的、国际知名的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使基地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信息资源中心、政策咨询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成为国内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思想库”、“信息库”、“人才库”, 成为与国际开展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权威机构。使基地在国内外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为推动西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保持和发挥在民族教育三个研究方向上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中心将充分发挥地处西北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研究环境,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学者,开展高水平的少数民族教育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学术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并培养造就高层次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专门人才。在原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要产生一批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在应用理论研究方面,要围绕当前西北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努力为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发展民族教育提供切实有效的咨询服务工作。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基地已在“西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与两基攻坚政策与追踪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宗教与现代学校教育发展关系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三个研究方向上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并对这三个研究方向进一步加以深化和突破,以使基地在民族教育研究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领域,要进一步围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特殊问题、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问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双语教学问题、民族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问题、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投资体系等问题继续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民族基础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与把握,为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并使基地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研究方面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在西北民族地区宗教与现代学校教育发展关系研究领域,要进一步围绕藏传佛教与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关系研究、伊斯兰教与回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关系研究、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我国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特点、藏族地区的宗教信仰与民族认同、回族地区的宗教信仰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与无神论教育等现存问题,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展开研究,为培养合格的民族成员和国家公民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模式,并使基地在这一独特领域的研究始终处于全国民族教育的尖端水平。
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领域,要进一步围绕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之间的比较、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比较、中国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和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等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比较研究,以便认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之间的差异所在,分析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特殊性,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模式,从而推动中国民族教育研究走向世界,使基地成为中西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与交流的中心。
(三)实施精品战略,发挥集合优势,推出在国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的成果精品
“十一五”期间,中心将整合研究力量,发挥团队的集合优势,瞄准国际民族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瞄准西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敏感问题和具有全球意义的典型问题,瞄准民族教育理论的创新体系建设问题和研究方法等问题,精心设立、申报和资助一批新的重大项目,组织中心科研团队开展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并力争推出一批有广泛国际国内学术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以高水平的研究赢得更高的国际学术声誉。
(四)实现基地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基地实现上述发展目标,中心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坚持实体性、开放性原则,进一步深化中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继续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和“带课题进基地、完成课题出基地”的动态管理机制,聘任一流的研究人员带课题进入基地从事研究工作,以保持基地的学术研究活力。
中心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和国际教育组织的交流和联系,并以互派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的形式使更多的研究者有机会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同时将借助目前国际教育组织在西部民族地区开展项目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合作,使中心真正成为国际性开放性的研究机构。
中心将继续完善《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配套资助经费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对专、兼职研究人员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进行配套资助和规范管理,将特别对一些具有前瞻性、创新性、战略性和国际性的重大项目和紧密结合民族教育发展需要的重大集体攻关项目进行重点资助,确保其在充足的研究经费的前提下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研究人员创造更好的研究条件。
中心将继续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并重的方针,积极开展民族教育方向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人才的培养工作,更加注重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强硕士生、博士生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壮大民族研究的新生力量,使中心成为少数民族教育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基地的图书资料、网络信息资源和图书情报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使中心成为国内民族教育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中心,为研究人员开展民族教育研究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服务。要继续建好中心网站,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使网站成为快速反映中心学术研究动态和基地工作全面情况的重要窗口,成为研究人员发表最新研究报告、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的信息化平台。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创办民族教育研究刊物,使其成为基地研究人员发表民族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和学术交流园地。
三、“十一五”科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民族教育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1、民族教育学学科范畴与体系研究的深化。民族教育学界开始反思有关的基本范畴并从学科自身研究领域和边界出发来重新确定民族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比如有关民族教育概念的内涵的拓展、民族教育研究的对象与性质的再认识、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构成及现状分析等等,均是对民族教育学学科的完善所做的努力。
2、中国民族教育学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学的接轨。将通过开展东西方民族教育的比较研究,尤其在扩大民族教育的内涵和确立民族教育发展的理念方面,使我国民族教育在学术研究上与国际民族教育接轨。
3、民族教育学分支研究领域对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充实。随着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分化,民族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也将初露端倪,还将从民族基础教育、民族职业技术教育、民族成人教育、民族高等教育等四大块来研究民族教育的结构体系。
4、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科学化。民族教育将由最初的从单一的教育学或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出发来研究问题,转变为从教育学、民族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学等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方法,而且现代教育技术学、信息工程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也将被引入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引入将使民族教育学科日趋成熟。
(二)“十一五”期间的重点研究领域和主要目标任务
在“十五”研究的基础上,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在“十一五”期间将形成以下主要重点研究领域。
1.民族教育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随着民族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和成熟,民族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素材正在发生着变化。在这一领域中主要研究的课题包括:民族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民族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民族教育学的理论框架、民族教育学中的双语教学理论、民族教育学中的多元文化课程理论、民族教育学中的民族教育事业管理理论等。主要任务和目标是逐渐完善我国民族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一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理论体系。
2.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问题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课题包括: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问题研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双语教学问题研究、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研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投资体系研究等。其主要任务和目标是通过对民族基础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与把握,为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这一领域的主要课题包括:民族高等教育的规模与体系问题、民族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问题、民族学院的办学之路、民族师范院校的教育改革、民族高等教育的投资问题研究、民族高等教育普及与提高研究等。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目标是不断探索适合我国民族地区特点的民族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
4.民族教育的特殊政策研究。在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民族教育的政策又有了新的内容。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探索民族教育政策的科学依据,创建我国民族教育发展中的特殊优惠政策体系,为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更加符合我国民族地区和民族的特点服务。
5.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模式研究。少数民族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双语教学方面,双语教学的不断推进与民族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十一五”期间双语教学领域还将出现新的研究课题。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解决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在实践领域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双语教学的多样化模式。
6.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问题研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尤其是民族地区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实施,民族教育中的课程问题由原来的民族语文的单一课程向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课程体系转化。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在于开发利用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为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建构创造条件。
7.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国际比较研究。“十一五”期间,除了继续翻译介绍相关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同时,研究重点将放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领域,其中包括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之间的比较、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两大领域。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目标任务在于通过比较研究,认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之间的差异所在,进而分析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特殊性,为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奠定基础,从而使中国民族教育及其研究走向世界。
8.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教育问题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课题主要有:民族认同的特点、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特点、藏族地区的宗教信仰与民族认同、回族地区的宗教信仰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与无神论教育、民族认同与学校德育等。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目标任务在于正确理解民族地区青少年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方面的关系,处理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的青少年德育问题,为培养合格的民族成员和国家公民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模式。
(三)“十一五”期间基地的重点研究课题
根据民族教育学科“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趋势和主要任务,结合本基地的研究优势和研究基础, “十一五”期间中心将重点开展以下课题的研究。
1.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务院《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要求教育部要切实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增强民族地区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适应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以选好个案研究为突破口,在不同民族地区分别探索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问题。中心就是将试点建立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与临夏回族自治州来分别探索藏族与回族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问题。对其它民族可同样以试点探索的方法建立相应的研究基地,逐渐开展对本民族义务教育领域的研究。
2.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发展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民族地区的特点与民族成员居住的特点决定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之路必须走寄宿制之路。办好寄宿制学校对于稳定民族地区学校的“三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民族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及“两基”攻坚战略的实施有着特殊的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通过引进国际合作项目,以经费资助的形式,取得研究对象学校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形成双方互动互利的机制。结合实际设计和实施寄宿制学校改革和发展方案,推动研究对象学校的发展,探索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规律,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寄宿制学校和研究示范基地,产出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族寄宿制学校研究成果。
3.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难点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新世纪我国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起步阶段,课程改革的试点主要选在东部地区和西部汉族地区的城镇,对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设计与论证不足,有待研究的问题很多。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民族地区开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理论研究就必须先行一步。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在民族地区传统民族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与设计新的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级体系;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成功教材翻译到民族地区的学校中使用;组织民族文化、教育、课程方面专家参加的民族教材编写组织;在民族地区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市、县开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试点实验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推广。
4.从藏传佛教与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关系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对于进一步认识宗教教育的本质与学校教育的功能,解决当前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的矛盾与冲突、发挥宗教界人士支持现代学校教育、落实国家教育与宗教必须分离的政策、处理好现代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的关系问题等都有积极的现实参考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种手段,量化研究主要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编制藏族宗教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的调查问卷和该研究领域多次被引用的成熟的量表为研究工具展开调查,依据统计测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组织人员进行问卷分发、人员测试和数据收集等工作。质性研究以实际调查为重点,通过对当地学校课堂情况的实际观察和当地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访谈等手段,更为细致和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5.伊斯兰教与回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关系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一,全面系统地研究伊斯兰教与回族传统教育的关系;第二,从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多学科的角度研究伊斯兰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使回族地区学校教育更加符合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实际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思路:个案研究——以回族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开展研究,探索结合回族文化的课程体系;实验研究——在选定的回族学校,通过编写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形式,将民族文化课程引入学校,开展实验研究;行动研究——通过发挥宗教界人士的办学积极性,开展回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相分离的行动研究。
6.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公民教育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民族认同并不是少数民族学生认同的最高形式,只有达到国家认同,才能使各民族团结一致、维护国家的稳定,进而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对民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任务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课题研究思路:选取有代表性的调查地点,对涉及民族地区的教育现状、民族地区学校的发展状况、民族地区的师资建设问题、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状况、少数民族社区的民族氛围和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成长状况、教育政策在民族地区的落实情况等内容进行系统调研。在调查情况的基础上,形成尊重客观现实的调研报告。
7.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一,对外有助于我国民族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第二,对内有助于我国民族教育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
本课题研究思路:第一,比较研究多元一体的不同涵义。第二,比较研究二者发生的不同背景。多元文化教育在西方发生的背景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多元文化教育发生的人口组成上的因素,二是多元文化发生的社会运动上的因素。第三,比较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的不同性质。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二○○七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