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6期(总第24期)

发布者: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5-12-16浏览次数:482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与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联合举办“民族教育研究方法论研讨会”并考察西南少数民族教育
     应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的邀请,由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鉴教授带队,中心研究人员张学强教授、金东海教授、魏新民教授、王兆璟教授、杨中枢副教授、李光华副主任、科研秘书张善鑫组成考察团,于10月19—26日参加了由西南大学西南民族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民族教育研究方法论研讨会”并赴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进行了民族教育考察。
     考察组于10月20日上午参加了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少数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办、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民族教育研究方法论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上,西南少数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和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诗亚教授和王鉴教授先后致辞。双方认为:两个“中心”同处祖国西部,有着相似的“不利处境”,如:经济欠发达,生态脆弱。但同时西部地区民族多样,研究资源丰富,为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两个“中心”研究对象相近,研究性质相同,有必要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力促在科学研究领域达到“双赢”的目的。
     在上午的学术研讨会上,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鉴教授应邀做了《中国西北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主题报告。
     报告第一部分以地图数据资料形式介绍了中国大西北,展现了西北的多民族与多文化社会概貌,提出西北少数民族的两大文化圈:以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圈和以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圈。还介绍了“藏族教育:从寺院到学校”和“回族教育:从经堂到学校”。此外,还提出四点结论:1、民族教育现代化、学校化的过程,使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割裂。2、作为少数民族结晶与生存智慧的民族文化不能有效地传授,使得民族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冲击。3、学校教育在传承现代科学知识、普适知识的过程中,轻视并遗忘了本土知识、地方知识的价值。4、多元文化的历史与社会现实。需要学校教育体现多元文化的内容与价值。
     第二、三、四部分分别从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的课程设置问题、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开发和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的内容等方面作了深入论述。
     张学强教授作了题为《肯定性行动与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中美高等教育领域基于族群的倾向性政策比较》的主题报告。
     报告从“关于倾向性政策实施背景的比较”、“关于倾向性政策实施情况的比较”、“倾向性政策中的公平性:问题与争论”等方面作了论述。张学强教授指出了中美两国倾向性政策实施背景的相同处与不同处,并就倾向性政策实施内容、政策执行情况、政策受惠对象及少数族群对倾向性政策的反应三方面对倾向性政策的实施情况作了比较。在谈到倾向性政策的公平性问题时,张教授指出:第一,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公平性问题是近年来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二,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推行的肯定性行动从开始实施起,其公平性就受到人们的质疑,近年来出现的肯定性行动的替代品其公平性也受到人们的怀疑。最后,他就少数民族倾向性政策提出了几点思考。第一,对高等教育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价值观:平等与多元化的思考;第二,如何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第三,在优惠政策之外如何寻求根本性的解决之道。
     在下午的基地交流座谈会上,来自西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钦州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大理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30位代表出席了报告会。两个中心研究人员从基地的合作以及民族教育研究方法论两个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达成了广泛共识。双方认为,学术机构的活力在于它的开放性,学术机构生存的真正难点在于它能否形成自己的“学统”。在民族教育研究方法论问题的探讨上,研究人员均认为:方法是相同的,但要真正将方法与研究对象结合起来。如将文化人类学的“深描”的方法运用于教育时,可以挖掘出教育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意义。
     10月21日至26日,研讨会进入第二个阶段: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与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一行16人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对当地民族地区的苗族、侗族等进行教育人类学考察。
     22日,代表们到达了雷山的千户苗寨西江,这里是世界上自然形成的最大的一个苗族村落,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代表们考察了西江苗族独特的吊脚楼建筑,参观了苗族文化博物馆,了解了服饰、银饰、建筑、生产、节日、日常习俗、丧葬、祭祀等方面文化类型。
     23日上午,代表们考察了榕江县载麻乡宰荡村的加所小学。这里举办了一个由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和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语文文化研究所共同合作的为期9年的侗汉双语教育实验项目,旨在阻止侗语和侗族文化衰微,使侗文化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下去。代表们在这里进行了侗汉双语教学课堂听课,并同当地教师进行了座谈,访谈了学生和当地侗歌的歌师。
     23日下午,代表们到达了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这里是侗族誉满中外的多声部音乐——大歌的发源地,公认的“大歌之乡”、“侗歌之乡”。这里的侗族大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进入课堂,学校根据当地民族特色,采取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在学校课程安排中增设了侗歌、侗戏、刺绣等课程。代表们欣赏了当地的侗歌表演,与当地歌班共舞,并访谈了当地的歌师和学校。
     24日,代表们考察了从江县丙妹镇的岜沙苗寨,这里至今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植被完好;世代保持着男耕女织,稻作为生,狩猎为伴,信奉树神和太阳神的传统遗风;部落民俗文化也仍然留有鲜明的印记。代表们考察了这里的民族文化,对当地的树崇拜做了重点研究。
     25日,代表们同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进行了座谈,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学校教育、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26日,本次“民族教育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代表们对西南民族的文化进行了深入考察研究,掌握丰富的调查成果,收获巨大。本次研讨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本次考察从重庆出发,一路南下,经贵州省遵义市、贵阳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榕江县和丛江县。在为期六天的考察中,考察团深入民族中小学、苗族村寨、侗族山村、听课访谈、座谈交流、广泛调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深入了解和发现了西南民族教育(尤其是苗族和侗族)中存在的问题,并与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向当地教育部门提出了许多改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有建设性的意见。

报内部:相关校领导、学校社科处、中心各主任,中心各专、兼职研究人员
报  送:教育部社政司、教育部社科委秘书处办公室、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各有关重点研究基地,甘肃省教育厅办公室、甘肃省教育厅科研处,甘肃省财政厅办公室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              2008年10月30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