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8期(总第26期)

发布者: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5-12-16浏览次数:424

工 作 简 报
2008年第8期(总第26期)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编          2008年12月25日
研究中心简讯
为增进中心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并配合学校“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月”的相关活动,中心和教育学院近一个月以来邀请了相关学者为中心研究人员、研究生和学院师生作相关学术报告。本期《工作简报》介绍相关学术报告的内容。
胡德海教授:关于教育学研究的思考
11月6日下午,著名教育家、教育学院教授胡德海先生在田家炳书院六楼会议室作了“关于教育学研究的思考”的学术报告,中心研究人员、研究生及教育学院师生近200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李瑾瑜教授主持。讲座结束后,胡先生还同与会师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
胡先生在报告中指出,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大的一百年,作为读书人、大学生、研究生要好好消化这一世纪的历史事件,看清这段历史。建国后的治国理念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可以1978年为分界线分成两个阶段,1978年以前的29年是一个阶段,改革开放后至今近30年为第二阶段。在这期间,一些理念和方略的提出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是十分错误的。当前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很有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其实是科学历史观。当前这一问题的提出很值得思考:第一,思考二十世纪下半页到今天的教育思路。建国后到1978年的教育理念基本是错误的,因为它不尊重知识、不尊重文化、不尊重人才。二十世纪应该是尊重知识、不尊重文化、不尊重人才的世纪,这一阶段的治国理念是错误的,治教理念也是错误的,因而提高管理国家的水平是很重要的。第二,以人为本,既是治国理念,也是治教理念;提出以人为本还不够,还必须构建和谐社会。1978年以来能有一个正确的办学理念,是从正确的治国理念中来的,与此同时,客观的、允许发展的、健康的社会环境是教育健康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以上是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于教育学问题的思考,胡先生强调“教育学的长处在哪里”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是教育存在的理论形式,我们要把这一理论形式搞清楚,教育学需要第一流的头脑,是值得学习的,因为教育现象是人类最普遍永恒的现象,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要与教育发生密切的关系,在整个学术领域,教育学应该是一棵参天大树。但现状是,教育学想说爱你不容易。那么,怎么办呢?那就是人人真真从基础打起,教育理论要更清楚,思路要更清晰。胡先生还谈到教育学课程的安排不是很理想,需要不断的思考、研究与改进。胡先生最后强调“在教育学领域学习和工作的人应该能吃苦,知识范围比较宽,有现实感,懂历史,才能把古今中外一切教育现象纳入心中。”
万明钢教授:从“差异”走向“承认”的多元文化教育
11月13日下午,校长助理、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万明钢教授在六楼会议室作了“从差异走向承认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学术报告。中心研究人员、研究生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鉴教授主持。
万明钢教授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起自我校的教育学研究,十多年来其研究的框架并没有多大变化。他从本次美国的大选说起,认为麦凯恩具备了所有美国人应具备的精神品质,而奥巴马则不完全具备。这就说明上个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只要保持政治上的正确性,就有他合理发展的理由。万明钢教授在报告中主要谈了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多元文化?首先,多元文化是一种文化观,其目标是为了达到文化多元,族群和差异文化得到承认和尊重;其次,多元文化是一种历史观,美国历史是移民历史,美国的民族关系史是冲突、适应、融合的历史;再次,多元文化是一种教育理念。第二,差异诉求和国家认同的悖论。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强调族群内部文化的特征必然与公民认同产生冲突,如果失去了国家公民的价值和文化认同,会导致族群放弃主流观念的公民身份。而过分关注多元文化的差异,会促生新的文化种族主义。第三,走向承认的多元文化教育,任何族群不会有走向主流文化的压力和背离族群的负罪感。自我认同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外界的承认,如果外界没有承认或者得到的是扭曲的承认,得不到尊重或得到污民的符号,都使得他们得不到认同,也影响到自我认同。
王鉴教授:课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1月19日,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鉴教授在六楼学术报告厅作了“课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学术报告,中心研究人员、研究生及教育学院200余人到会聆听报告。
在报告中,王鉴教授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课堂研究的价值,二是课堂研究的方法。课堂研究的理论主要借鉴了人类学田野研究和人种志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课堂中以人种志的方法来研究和探讨课程与教学论的诸多问题。课堂志就是观察、访谈、记录、描述课堂中的课程与教学现象,来揭示其规律,或解释其原理。课堂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1)课堂志的研究是质性的;(2)课堂志研究是直观的;(3)课堂志研究是描述的;(4)课堂志描述是微观的,要研究小问题,真问题。课堂志的方法主要有:(1)课堂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在真实情感中观察;(2)课堂访谈,访谈是对观察中不易理解的问题的再补充和解释;(3)“深描”和“解释”;(4)案例,主要来源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别人的教学实践和读书学习所得,既具有真实性(来自于课堂教学),又具有代表性(还需要经过加工)。
北京大学马戎教授:社会学的民族研究
应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鉴教授的邀请,11月27日上午9点到11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马戎教授,在教育学院六楼学术会堂为政法学院和教育学院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作了“社会学的民族研究”的学术报告。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万明钢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世界上民族种族具有多样性,地球是不同文化、语言、宗教好肤色的人们的栖息地。因而民族种族问题是一个既古老而又现代的问题。马戎教授在报告中主要阐述了下列问题:(1)研究民族、族群问题的重要性。民族合作团结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创新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学研究者必须关注并进行研究的重要领域。(2)社会学对于种族、族群问题的研究。(3)西方族群研究可供借鉴之处。(4)社会学族群研究的特点。(5)社会学族群研究的主要内容。(6)关于“民族”的定义。(7)族群于地域之间的辩证关系。(8)民族语言于少数民族教育。(9)民族平等好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区别“法律平等”于“事实平等”;第二,区别族群整体性的“结构性”差异和个人因素引起的个别性差异;第三,对于一个或几个族群在教育、就业、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事实上是对其他民族的不平等。(10)中国社会学民族、族群问题的研究。(11)族群研究的目的于族群关系的发展前景。
周爱保教授: 内隐认知的研究进展及教学启发
11月27日下午,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爱保教授在学院6楼学术报告厅为中心研究人员和教育学院师生们作了题为《内隐认知的研究进展及教学启发》的学术报告。120余名研究人员、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中心主任王鉴教授主持。
在报告中,周爱保教授主要介绍了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内隐认知的特征、理论解释、研究领域和大脑机制等几个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大量的事例讲解了内隐认知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和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同时,周爱保教授在讲解过程中积极和学生展开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瑾瑜教授:教师培训的理论与方法
12月11日下午在田家炳教育书院六楼会议室,教育学院李瑾瑜院长给全院师生作了题为“教师培训的理论与方法”的学术报告。中心研究人员、研究生及教育学院师生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中心主任王鉴教授主持。
李瑾瑜教授多年来承办了许多大型的教师培训项目,在自己丰富的教师培训实践基础上,从教师为何要“培训”、现在教师培训中有什么问题、教师培训中失调的诸种关系解析、教师培训的基本理念、追求有效教师培训的理念、有效教师培训的特点、有效教师培训中的角色关系、有效教师培训的组织过程与方法等八个方面,系统、深刻的阐述了自己教师培训的理念。
最后,李瑾瑜教授通过去年教育部为委托的“送培进疆”的典型个案,介绍了自己多年来从事教师培训的经验,并积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及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尝试,使大家受益匪浅。

报内部:相关校领导、学校社科处、民培中心、中心各主任,中心各专、兼职研究人员
报  送:教育部社政司、教育部社科委秘书处办公室、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各有关重点研究基地,甘肃省教育厅办公室、甘肃省教育厅科研处,甘肃省财政厅办公室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              2008年12月25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