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成果简报(总第11期)

发布者:张善鑫发布时间:2015-12-16浏览次数:948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学术价值和/或实践意义)
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是民族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是切实提升民族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当今民族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组织实施以“新观念、新课程、新技术、新教师”为重点的全国1000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在《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国家政策与文件中,也明确提出了教师培训的任务与要求。但是,由于西北民族地区受自然、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民族教育的整体水平也不高,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西北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短板”。为此,开展针对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社会效应、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2、西北少数民族教师培训专业化的需要。
3、西北少数民族教师培训理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4、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效果。
5、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6、为国家制定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
7、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法制化、制度化的需要。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已有的主要著作、论文、研究报告及对各种代表性观点的评述)
教师培训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油站”。从国内外研究的情况来看,研究的现状主要表现为:
在国外,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是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理解的。就理论研究方面而言,国外比较有代表的主要有[法]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思想,强调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以不断地更新知识,保持应变能力;[英]英国的詹姆斯·波特(James Porter)提出了“培养、任用、进修”三个连续的教师教育阶段,使教师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美]杜威、[美]萧恩(Donald Schon)提出的反思理论以及[美]霍姆斯在《明天的学校》(Tomorrow's Schools)中提出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就实践研究方面而言,主要体现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培训制度法制化。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从法律上保障了教师培训工作的贯彻落实;二是培训模式和方式的多样化。国外许多国家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的时间、方式、内容、组织形式等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向,总体呈现出课程中心、学校中心以及中小学与大学合作三大模式;三是培训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媒体的高速发展,促使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正成为世界各国教师培训的热点。
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迅速。王辉的《校地合作: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的新探索》、徐国梁的《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模式的变革》、杨随军的《教学技能培训测试教程》、郁波的《科学研究课 : 教师培训资源包》、骆东升的《教师培训原理》、刘平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王红的《新教师岗前培训手册》、袁运平的《新世纪教师专业化发展》、裴跃进的《校本教师培训理念与策略》、陶秀伟的《新课程与教师培训》、朱益明的《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李方的《创新示范引领 : 新课程教师培训策略与案例》、王宏伟的《校本培训实施指南》、梁国平的《教师培训的实践与研究》、周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体系研究课题组编写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体系研究》、鲁茗的《现代教师培训论纲》、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编著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手册》、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课程改革教师培训丛书》等,都是新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教师培训方面的专著。另外,伊凡、曾琦、余维文、赵蒙成、周智成、王志梅、马立新、苏传华、施莉、许明新、朱德江、刘怀明等学者对教师素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提出了相应的培训策略。曾必好、王彦才、胡艳、张琳、从春侠、李庶泉、熊效军、黄慧利、张劲松等研究者对培训中的内容、培训方式、激励和考核机制、培训机构专业能力、培训经费、培训方式和手段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杨文娴、钱歆红、傅令章、李曙光、王建红等研究者提出的培训经费问题、培训者素质问题、工作和培训的矛盾问题;有代新华等研究者提出的培训教材的问题;也有杨月梅、尤努斯·阿布列孜、萨达提·艾木都等研究者提出的双语教师培训问题。就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研究而言,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1)校本培训是解决民族中小学师资的重要手段。(2)远程培训是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重要的辅助体系。(3)多渠道争取经费是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保障。(4)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素质低是造成民族基础教育落后的直接原因。(5)有关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政策研究。
综观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中小学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认识到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职前的培养,更在于教师职后的培训。虽然,欧美各国的教育体制不尽相同,中小学教师的发展水平有所不同,但各国教师培训都在政府的重视下,逐步步入法制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理论不断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践不断深化,教师的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我国学者万明钢、王鉴、孟凡丽、于海波、廖辉等通过问卷、口述史等方法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工作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缺乏多元文化的知识和相应的教学能力,也非常渴望得到相应的培训。但从当前的现实来看:
1、在教师培训的内容方面,教师的培训内容仍然以传授一般的知识为主,培训的内容与教师的职业生涯的成长没有联系起来,培训内容缺乏一定的实效性、应急性、针对性。
2、在教师培训的模式方面,现有的教师培训模式很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模式、观察借鉴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情境模拟模式、互动参与模式、任务驱动模式、实践反思模式、走向教学实践的“田野式”培训模式、行动研究模式、经验共享模式、行为改善模式、自主学习模式、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核心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反思培训模式、整合培训模式、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基于协作的信息技术三整合培训模式以及光盘播放培训模式等。表面看来,教师培训的模式不少,但专门针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适合西北少数民族教师培训的模式并不多见。
3、在教师培训的基本原则与导向方面,教师培训的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交往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以及研究性原则等,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认同,在目标导向上着眼深层建构、坚持面向实践、注重专业发展、强调参与互动以及依托基层学校,在教师培训中切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当前的教师培训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观念等单纯的补充,而应该着眼于教师的转型。因此,培训者应该与教师们一起工作,而不是为他们工作,或在他们之上工作。培训者的“局外人”视角应该与教师的“局内人”视角相融合。
4、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方面,对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基本状况研究多,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少;对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理论分析的多,而关于某一区域实证研究的少。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培训政策问题大都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少。
5、在研究的视角方面,对少数民族教师培训研究一般大多是从继续教育或者双语教育的角度去进行论述,中小学教师培训系统研究不够。
6、在政策研究方面,目前多是从对策的角度去分析,但针对政策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虽然关于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培训政策方面都有了不少的研究,但是大部分都是对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培训政策两个方面单独进行研究,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少。
由此可见,教师培训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国内外教师培训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主要是一种外控的理论型教师培训,这是由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文化隔离造成的。除此之外,在当前的教师培训中,存在着学历失真与学非所教的问题;教师接受培训时间和机会较少,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教师培训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导致教师不得不承担一定的培训负担;工学矛盾突出;教师培训内容与方法不适应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教师培训的培训方式单一;培训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随意性比较大等问题,在培训的需求上缺乏针对性、在培训的观念上呈现滞后性、在培训的组织上凸现强制性、在培训的效果上体现低效性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本课题的总体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关注教师主体,体现教师培训中教师主体地位和作用实现为基础。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分为“基础”、“过程”与“取向”三个主要部分。
基础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前提,也是开展整个研究的重要保障。
过程部分是在培训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培训的需求分析,开设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并对培训中的组织形式提出一定的要求,在培训的过程中,加强培训过程的监测,还包括培训结束后的效果评估,听取教师对本次培训的意见和改进的建议,并将培训中的相关信息反馈到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制订者,以便完善培训方案。
取向部分是指每次培训的价值指向或目标追求。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对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寻找制约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2、通过个案分析、比较研究、行动研究、现场研究等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索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策略与行动方案。
3、为国家大力发展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提供咨询报告和参考信息。
4、为教师培训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制定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与计划提供有效经验、参考意见和政策建议。
5、建构适合西北民族地区实际、符合地方文化特征的教师培训模式,避免教师培训中造成资源浪费和改善培训低效的现状。
6、探索适合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实际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成为发展民族教育的关键环节与基本途径。从当前的实际效果来看,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见成效,但西北民族地区的教育仍然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这一方面有西北民族地区学校发展过程中自身难以克服的痼疾,另一方面也有教师培训中现实存在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益,影响了民族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归纳和整理国内外有关教师培训的文献资料,探索有效开展教师培训的模式与策略。
2、通过调查研究当前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找出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问题的根源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3、开展聚焦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的行动研究与个案研究,从校长、教师、学生等不同的视角来探索有效开展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模式。
4、在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西部农村多元文化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与理论基础。
5、通过对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探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方案。
6、探索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法创新的策略。
7、探索有效开展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评估标准。
8、研究西北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的现状与问题,探索有效开展双语培训的模式与行动策略。
六、子课题结构和主要内容
1、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问题的调查研究
该子课题的研究将始终坚持“在这里(Being Here)”“去那里(Going There)”“再回到这里(Coming Home)”的研究思路。
该子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结构是一个“动态流转”的闭合系统,研究者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不断地调整。该子课题也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该课题研究实效性与针对性体现的主要信息来源。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2)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现状调查
(3)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的设计与效果反馈
(4)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的调查研究
(5)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6)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瓶颈”与突破措施
2、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研究
旨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教师培训工作,不仅仅是给予教师“增能”,而且赋予教师自己变革与能力提升的权利。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而言,他们在其原有发展水平与通过努力或者培训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有个距离,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最近发展区”。为此,对于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研究,必然要求培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架”,以建构教师的专业能力。
因此,在研究的结构上依靠西北少数民族教师与培训机构专业人员的本土力量,在对当地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教学实验、校本教研的基础上,立足于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建设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因此,本课题拟运用民族语言学、语言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通过调查研究、实验、课堂人种志、个案分析以及行动研究等方法开展实证性的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影响西北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2)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专业能力的策略研究
(3)多元文化背景下双语教师文化适应性研究
(4)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心理特点与专业发展路经研究
(5)母语与第二语言学习对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
(6)双语教师培训的特点与方法创新研究
(7)双语教师培训的社会学研究
(8)双语教师培训的课程设计
(9)双语教师培训的方法创新
3、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者队伍现状与建设的对策研究
培训机构与培训者队伍的建设提高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当前教师培训机构除了国家重点支持和建设的教育部中学校长中心和小学校长中心外,各地根据实际,依托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以及省(市)教科院(所),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了一个继续教育的平台,在教师的在职教育与培养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师来源与地域文化的多元性,使得教师培训的问题更为复杂。特别是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中,由于语言、文化的影响,为当地教师培训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为此建立和完善适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机构与培训者队伍就显得非常之必须。
因此,在本课题研究中,教师培训机构与培训者队伍建设应该包含三个群体的参与,并形成适合于成人学习的学习型共同体。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教师之间的集体备课、听说评课,初步形成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教师培训能力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还形成校外培训机构与学校之间的合作、高校教育研究专家进校的培训指导的多元参与、合作探究的研究与工作思路。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者队伍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者队伍建设的政策研究
(3)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和培训者队伍专业能力的实证研究
(4)教师培训机构专业能力标准研究
(5)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开展教师培训的模式与方法创新研究
4、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模式建构研究
有效开展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教师需求的关照,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师培训中“供”“求”之间的不对应、不衔接的现状,避免了培训过程中的重复与低效。因此,在该课题的开展过程中,研究者将通过对各利益相关人群或机构的调研,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电教部门、教研部门、高等院校以及教师团体的优势资源,分别从政策、专业、技术以及学习等方面形成对少数民族教师培训的支持系统,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效益,最终实现民族地区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图)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少数民族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2)选择理论视野中的少数民族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3)“供求”场域中的少数民族师资培训
(4)现场学习:一种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
(5)全纳视野中的少数民族教师培训模型建构
(6)少数民族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的建构与模型应用
5、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法创新的策略
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与普遍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具有鲜明的差异。一是来源于语言障碍,使教师培训中对培训者的语言能力有了更多的要求;二是来源于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一般意义的中小学教师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三是教师培训中的文化认同。这些差异使得教师培训具有鲜明的特色,也意味着培训者培训方式的变革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教师培训的方法创新中,首先需要发生培训理念的转型,即西北民族地区的教师也是重要的培训资源,部分优秀的教师也是重要的培训者。在此基础上,突出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相应地,在研究结构上,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围绕课堂教学而开展的教师培训。可以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教师合作的方式、听说评课的方式、游戏、角色扮演、现场学习观摩、光盘播放模式等,旨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第二部分是围绕日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的教师培训。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小组参与式合作学习、经验分享与点评、游戏、角色扮演、现场学习、对话与交流、教育影视欣赏与评说等方式,以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目的。
第三部分是围绕教育教学中特殊问题而开展的专题培训。这些培训往往需要根据培训的具体内容来设计培训的方法,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个细节、可以是教育问题的思考、也可以是民族地区特有的教育现象和问题等,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因此,就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格局,为不同类型的教师培训提供了“菜单式”的教师培训方式,可以供选择。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方法论研究
(2)博弈与冲突:教师培训方法的生成与选择
(3)怎样培训更有效:方法论的视角
(4)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法的研究综述
(5)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培训的方法选择与策略应对
(6)中、美、日教师培训方法的比较研究
6、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行动研究
本课题按照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基于“变革教师理念,改善教师教学,促进教师研究”的主导思想,以教师观念与行为的提升和中小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为目标,预设能够通过实践性的行动研究过程,提出“校本教师培训”的理论架构和模式设想,尤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总结中小学校已有的经验,并在方案中充分吸收好的做法,使之与“校本培训”结合,并通过对项目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的培训,探索变革教师培训观念和方法的新思想、新认识,总结概括“校本教师培训”实践模式的架构。在研究中以行动研究的范式,通过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拟解决问题可能策略——实践尝试行动策略,并对整个行动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与评价,以形成新的行动方案。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提高的行动研究模式。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聚焦课堂的校本教师培训
(2)民族地区校本教师培训的方法与应用策略
(3)行动研究在少数民族学校校本教师培训中的特征与意义
(4)校本教师培训如何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5)民族地区校本教师培训的模式建构
7、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评估
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是开展培训的价值追求,而如何保障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也是教师培训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之一。因此,在该课题的设计上,首当其冲的是对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Plan),然后根据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培训方案(Do)。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进行过程的监测与督导,也对教师培训后的行动进行跟踪性的监测与评估(Check),根据监测与评估所获得的信息,对培训方案进行一定的调整(Adjust),以完善计划,然后转入下一轮新的循环(如图)。如此往复,就形成了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实施的PDCA循环,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强调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开展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评估。
在评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座谈、问卷、现场诊断等多种形式,也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效果的评估。但为了突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际,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测与评估是保障培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1)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效果诊断
(2)影响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3)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估的方法与策略
(4)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标准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将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国内外教师培训的研究成果与先进经验,在指导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效果。在实践中,通过对西北五省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校长、教师以及学生的问卷调查、访谈,培训现场观摩、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与手段,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研究:
一是培训方案分析,包括培训机构对教师培训的设计思想、培训目标、时间、方法、内容以及保障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二是培训过程监测,包括培训机构对教师培训的前期准备、培训中质量保障、培训后的跟踪与支持。
三是培训效果反馈,包括教师培训与教学工作的相关性、培训方案的设计、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者对培训的准备、培训者的培训能力、培训方法、培训学习的氛围、培训班的组织、培训时间的长度、场地的安排、学员收获、培训感受和印象、培训效果与培训期望的达成度、培训的不足与建议等多个维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个案研究与行动研究的方法,不断总结当前校长与教师培训的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中小学校长与教师培训的模式与提高培训效果的实践策略。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实践跟进”与“探索完善”两条基本的研究路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断往复循环与改进提升的方法论体系与技术路线。
七、本课题的调研计划
第一阶段:文献资料的归纳整理(2009年9-12月)。本课题研究团队以文献法为主要的方法论基础,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在提炼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调研工具的开发(2010年1-4月)。本课题研究团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研究与实践的经验,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学校调研、培训现场观察等方法,形成相关的研究工具。与此同时,在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对相关研究对象的试测和意见征求,完善调研工具。
第三阶段:开展调研(2010年4-12月)。根据前两个阶段的准备与研究设计,研究人员将深入陕西、甘肃、新疆、宁夏以及青海西北五省部分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中小学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有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者与管理人员。并通过归纳整理,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深度调研、归纳总结(2011年1-9月)。根据调研阶段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进一步总结和完善研究方案、研究工具,对部分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度调研,进一步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与此同时,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
八、本课题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西北民族地区由于受特殊的地理、文化、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比较缓慢,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必然对教师培训有其特殊的需求。因此,在研究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与方法创新中需要突破以下重点和难点:
1、制度创新的问题。少数民族教师培训的核心是建立完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教师考核和资格再认定制度,建立包括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课程鉴定标准和质量评估标准在内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教师终身教育制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和培训市场的监管制度,使我国教师的培养、录用、管理和继续教育有机结合,并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因此,现在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于如何实现少数民族教师培训制度的创新。
2教师培训工作整体优化的要求。近年来教育本身的改革和发展,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等,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已经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比如来自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国内外援助项目、出版社等多方面的培训,但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或低效的现状。因此,如何优化整合教师培训工作也是摆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3、少数民族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传统教师培训更多地带有指令性,上面有什么要求和规定,相关部门按章行事就可以了,出现了教师培训中教师集体“失语”的窘困,教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关注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主体性,使教师成为培训的积极的参与者,真正实现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原则,让教师在培训中学习与反思,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使教师培训成为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加油站”。
4、培训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问题。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指向之一就是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培训者设计的培训方案?这是培训取得有效性的基础,也是培训中需要通过大量的教师需求调查、过程检测与指导才能够达到的目标。
5加强教师培训的督导和评估。在调研中经常听到教师说“培训的过程中非常激动、现场观摩培训的时候非常感动,但回去之后还是不动。”这不仅有其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根源,也是教师培训中缺乏督导、评估使然。因此,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中如何加强督导与评估就显得尤为必要。但是,目前的研究与实践环节中,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还是非常薄弱的。
九、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深入西北民族地区的学校开展教师培训需求调研与分析,是培训设计的基础,也是本课题的创新之一。
(2)依据培训需求调查的结论和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征设计培训内容、模式与方法,是本课题的创新之二。
(3)依据培训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提出相应的制度、政策建议,是本课题的创新之三。

报内部:主管校领导、学校社科处、中心各主任
报  送:教育部社政司、教育部社科委秘书处办公室、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甘肃省教育厅办公室、科研处,甘肃省财政厅办公室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            2010年7月10日印